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商品标签

(测试书籍)保罗书信注释(上册)The Essential Works of John Calvin 联系客服

原价
¥168.00
销售价
168.00
此商品积分最高可抵现 0.16
  • 累计销量17
  • 浏览次数1689
  • 累计评论2

商品已下架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18808724 【法】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5 16
商品细节


内容简介:

 加尔文的圣经注释,共计四十六卷,约一千余万字。是为数不多的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解经作品,曾在世上流传四百多年之久,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作为宗教改革时期基督新教系统神学的奠基者,加尔文神学思考的展开与论证主要都放在他的圣经注释中。如果说《基督教要义》展现了加尔文作为一位“真正的神学家”(梅兰西顿语)系统化组织的天才,并以此确定了基督新教教义神学的典范,那么或许同样可以说,加尔文以其四十六卷的圣经注释见证了一位“真正的牧者”对于神话语的忠心、敬畏和谦卑,以及竭力建造神之百姓的牧者心肠。


 加尔文在解释圣经方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他年少时就拥有了一流的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知识,求学时接受了全面的人文教育,后又在攻读法律时受到严谨的逻辑训练,在其归信新教信仰之后,神又赐给他传讲福音的热诚以及对圣经神学深刻的洞察。这所有的一切都使得他既能去除中世纪经院哲学及解经传统中的错谬,又能在解释圣经时,精准地注意到圣经的字句与上下文的意义,并发现细节中所隐藏的珍宝。加尔文的圣经注释和旧约讲章卷帙浩繁,他解经著作的特点,一方面是简洁,另一方面是谦卑。他的目的是尽可能准确而清楚的揭示出作者的思想,避免卖弄学问以及偏离主题论及次要的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都主张圣经解释者的优秀点乃在乎‘平易简洁’。解经者的惟一工作,是在于解说圣经原著者的心意……我决定简明论述,读者不必耗费多少时间,即可在拙著中精读全面性的教导。总之,我已殚精竭虑,不让任何人有理由说我是多此一举。”


 本次所出版的《保罗书信注释(上册)》,是四卷保罗书信的注释合集,包含《罗马书注释》、《加拉太书注释》、《以弗所书注释》以及《歌罗西书注释》。仅从书卷名称即可看出此本注释合集的“教义分量”,这四部圣经书卷是研究保罗神学的不二之选,历代的神学家和圣经学者几乎都将这几卷书信视为新约甚至整本圣经的教义总结。加尔文自己在其注释中就曾直言:“...凡明了《罗马书》的人,就明了整部圣经。”尽管历史上注释保罗书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能经得起考验的作品终究是少数,倘若再能集神学深度、属灵洞见、牧者情怀于一身,那就更为罕见了。而加尔文的注释确是当得起如此赞誉的。不仅如此,加尔文作为杰出的学者和神学家,拥有渊博的学识和天才般的神学思考能力,但一到神的话语面前就表现出令人感动的谨慎和克制,这源于他作为神之仆人对圣言的敬畏和谦卑。因此,本书值得每一位渴慕敬畏神话语的人认真研读,无论是神学家、牧者、神学爱好者抑或普通信徒,都必能从中发现属灵的珍宝,得着真理的造就。

 


推荐语:


 宗教改革彻底改变了基督徒生命的重心,而加尔文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他的教导、讲道、教义极大促进了信徒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周毕克

 

 加尔文一生高举上帝的荣耀,其中心地位、主权地位、至高地位的问题是加尔文自生之始至命之终的根本问题。

                                                 ——约翰·派博

 

 毫无夸大地说,在加尔文人生后期及其去世后一个世纪,他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相比同一时期的人,他的思想无疑创造了更多历史。加尔文的神学促成了英格兰的清教徒,法国的胡格诺派,荷兰“乞丐”,苏格兰盟约派、新英格兰的朝圣先辈,并或多或少地直接导致了苏格兰起义、荷兰起义、法国的宗教战争、英国内战。此外,加尔文国家要为上帝服务的教义,促进成立了理想中的宪政政府,实现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很难说其他神学家是否在世界历史中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

                                                     ——J. I. 巴刻

 

 加尔文的神学在改革宗神学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教会历史,他的神学可谓是现代新教教会讲道的基准,甚至有时可以说标准准则。

                                                     ——卡尔·巴特

 

 加尔文所传讲的,奥古斯丁传讲过,保罗传讲过,也就是我今天必须要传讲的。不然我就愧对我的良心,愧对我的上帝了。

                                                       —— 司布真

 

 除了学习圣经以外,我向我的学生们最极力推荐的,是学习加尔文的圣经注释。因为我确认,在解释圣经上无人能望其项背。他的解经书应该比任何教会先父们传给我们的都更有价值。

                                                       ——亚米念

 

 不管你对真理有多么的了解和认识,若没有虔诚的心意,一切都是徒然。圣经注释并不只是要帮助你了解真理,而更是要引导你爱慕真理的主——耶稣基督。

                                                         ——加尔文

作者简介

 约翰•加尔文(1509—1564),是基督新教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马丁•路德与天主教会决裂,开启了宗教改革;而加尔文则以一部《基督教要义》建立了基督新教系统神学的典范。而在其短暂的一生和侍奉中,他更是以极大的毅力和令人惊叹的恩赐注释了大部分的圣经书卷,祝福了历世历代的教会和信徒。不仅如此,他思想所及之处,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西方文化和现代社会。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vonRanke)甚至说:“加尔文是美国真正的立基者。”法国历史学家论到加尔文宗信徒时说道:“这些人是英国真正的英雄。他们建立了苏格兰,他们也建立了美国。”这些都说明了加尔文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加尔文生于法国巴黎北部的皮卡第省努瓦永(Noyon)。父亲是当地教会的律师和主教秘书;母亲则是才貌兼备的敬虔信徒,但在加尔文幼年时死于一场瘟疫。早年的加尔文笃信天主教,且预备将来做神父。1523年,进入马尔什学院,专攻拉丁文学,后转往蒙泰居大学,专攻哲学与伦理学。1528年,加尔文遵父命进入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1532年归信基督新教,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著名的《基督教要义》。1538年,因严厉批判市政当局,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1年,日内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权后,加尔文应邀返回日内瓦,并建立了日内瓦改革宗教会。加尔文从1542年起担任牧职,直至1564年5月27日病逝。

试读

罗马书 7:21-24 

 21 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22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欢上帝的律;23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24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21 我觉得有个律。保罗在本段经文中使我们看到有四种律。有上帝的律,这是真正的律法,是公义的准则,是能够形成我们正确人生的法则。此外有心意的律(心中的律),这个律乃是指我们出于信心的心意,又是叫我们预备来顺服上帝的律。与此相反的有不义的律(犯罪的律),保罗用这个律来描写罪恶的力量,不但能够在未重生的人身上实行出来,而且在已经重生的人的肉体之中也能实行出来。暴君的律虽是邪恶,但仍被称为律,固然此种称法并不能算是太正确。保罗以肢体的律来与罪的律作为对照,这是指住在人类肢体之中的贪欲;他如此说法,是因为肢体的律与罪孽相等。 


我觉得有个律。很多解经家把这个律理解为上帝的律,因此本句有“按着这个律”的意思。伊拉斯谟译为“借着律”,意思是说保罗乃是借着上帝律法的指引与教导,发现了他自己的过错是内在的。但我们若不是以自己的意见来揣测上帝的意思,本句的意义应该是:“在信徒们想要行善的时候,却发现在他们自己里面有一种律,施展暴君的力量;一种反抗上帝律法的、邪恶的倾向,被种植在他们的骨节与骨髓里面。”
22 我是喜欢上帝的律。此处我们看见了信徒心中分裂的光景,就是圣灵与肉体挣扎的光景。奥古斯丁称之为“基督徒的挣扎”。上帝的律法召人来遵守公义的规范,但是撒但邪暴的律,即罪恶,却引诱他去行恶。圣灵领导他来顺服上帝的律,肉体却拖住他向相反的方向而行。因为各种意欲,使他的心意分散,所以我们也可说他有了双重的人格。圣灵在他里面本应当得最高的尊敬,他也当以圣灵的标准来判断自己,但保罗说,他自己仍是肉体的俘虏,仍是受着恶欲所引诱与鼓动,这个恶欲事实上也能阻止他来尊敬圣灵的引导,或遵从内心的意欲。 


 我们当注意里面的人以及肢体的意义。许多人不了解此两者是指什么。里面的人不单是指灵魂,也是指已经被上帝重生了的灵魂之中属灵的部分,肢体就是其余的部分。如同灵魂比身体更高贵,照样,灵性也是比肉体更尊贵。灵性在人的里面取了灵魂的地位,但污秽败坏的肉体却取了身体的地位。由于这个原因,前者被称为里面的人,后者却被称为肢体。在《哥林多后书》4章16节中所提到的“里面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但我们若从上下文看本处的经文,这里所提到的里面的人与我们所解释的意义相符。被称为“里面的人”,因为是超越其他的一切,也包含了人的内心里面的感情,然而肉体的欲望却是表现在人的外面,两者有天壤之别。保罗以肢体来描写肉体,表明他轻视人所能表现出来的一切行动,也为了要给我们看到,我们乃是借着信心,不是靠着感觉,来体会我们内心的更新。

 

 因为心中的律无疑地是指正确的感情。若有人要以本处的经文来歪曲保罗的意义,认为保罗在此乃是指未曾重生的人,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这种人的心思已失去了理智,故他们无法了解上帝的话。


 24我真是苦啊。保罗以非常激昂的惊叹语来做他的结论。他在此也使我们看到:我们不但与肉体挣扎,而且对于我们自己可怜的光景,也只能不断地在上帝面前痛哭流涕。但保罗并不像非信徒那样犹豫不决,或是不知道向谁呼救,因为不信的人不知道天底下只有一位真正的救主。保罗的口气,虽有如一个人觉得救恩并未速速临到,因而伤心难过,并几乎快要昏厥过去的情形,但他知道上帝的救恩必会临到。他称之为“拯救”,因为救恩单是出于上帝无比的大能。 


 取死的身体。对于保罗,乃是罪的整体,或是指形成全部人身的成分;然而保罗在这里乃是用来指残留在他里面,又使他成为俘虏的罪。他所用的代名词“这”( )如同伊拉斯谟所说的,乃是代表身体,也可以代表“死”(“取死”)。一般来讲,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保罗在此乃是要叫我们晓得,上帝儿女的眼睛已经张开,又因上帝的律,而得以更明智地分辨他们自己本性的败坏,也看到那从败坏本性所产生的死。身体与肢体或外面的人,意义都相同。因为保罗看到罪的来源,是由于人们偏离了上帝创造世界时所设立的律,同时也使他们变为属肉体与属地的。人虽然比动物好些,但他最高尚的本性已经失去,所保留着的不过是败坏的性情,因此他的灵魂若尚未重生,我们就认为他不过是行尸走肉。上帝在《创世记》6章3节也是如此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人已经失去了灵性的高贵之处,就变为有如下贱的动物一样。

 

 这里的经文甚为重要,因为保罗在此剥去了一切出于肉体的夸耀。他也指出在肉体之中看来似乎是最美好的,也不过是可怜的东西,因为凡出于肉体的都会朽坏。所以人们若肯虚心省察自己,就会看到自己除了可怜的光景之外,没有一点可夸之处。不但如此,保罗更以自己可悲的光景为例子,为了要使他们有所警惕,不会冷漠不理而忽视将临到的后果。保罗也呼求他们来寻找那治死肉体的方法,因为这是他们在今生胜过邪恶的唯一良方,是一个“取死”的人的正确目标。有时因生活绝望而会使一个属世的人去寻死,但他若是为了厌恶人生而去寻死,就错了。我们要治死肉体,是因我们已厌恶犯罪的生命。但我们必须注意,信徒虽然很想达到这个目标,但不能过分冲动或出于情感,却必须受到上帝旨意的管治,因我们乃是为他而死,也为他而活。为了这个理由,我们才不会怨恨上帝,而会谦卑地将自己的愁苦交托给他;我们也绝不能单看到生活悲苦的一面,也当看到上帝所赐属天的喜乐,因我们已经获得了上帝的恩惠。我们从下面的一节经文中更能看清这一点。 


样章2:加拉太书注释 

 加拉太书4:4-5
4 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5 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上帝,他的信就算为义。


 4 作工的。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作工的”,并不是指上帝的儿女们所应追求的善行,乃是说到那以自己的成就来得赏赐的人。同样,“不作工的”意思是指不凭行为的功德说的。他当然不愿意信徒懒惰,他只是禁止他们的图利心理,以为从上帝所得的分是所应得的。 


 我们已经提过,此处所讨论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当如何调整我们的生活,乃是关系到我们得救的缘由。保罗从反面辩论说,上帝不能把义当作欠债来偿还给我们,乃是当礼物赐给我们。我赞成布塞的意见,他证明保罗辩论的方式不是从一句话得来的,乃是根据全文,即如:“如果有人因自己的工作而得什么赏赐,他所得的是因他的功劳,并不是白白归给他的,乃是他分内所应得的。”信就算为义并不是因为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功劳,乃因信把握住上帝的恩慈,所以义并不是我们分内所应得的,乃是白白赐给我们的。基督既然出于自己的美意,因信称我们为义,保罗认为这是我们倒空自己的证据,因为除了基督作我们的挽回祭,叫我们与上帝和好以外,我们还信什么呢?在《加拉太书》3章11节中也用不同的话表达了同样的真理,那里说:“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上帝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义人必因信得生。律法原不本乎信,只说行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着。”律法既应许把赏赐给行律法的人,据此保罗得到结论说信心的义(白白而得的)与行为的义不符合。我们应当特别注意此二者的对比,这就把一切的功德完全取消了。 


 5 只信称罪人为义的上帝。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保罗在这一句话中表明了信与义的实体和性质。他清楚地说信为我们带来义,并不是因为信是具有功德性的美德,乃是因为信为我们获得上帝的恩典。保罗不但说上帝是义的赠与者,他也定我们不义的罪。为的是叫上帝的丰富可以帮助我们的贫乏。简言之,只有那些自己觉得不义的人,才能得到信心的义。这一句重要的话与本段经文的宗旨有关。即信心以别人的义装饰了我们,这就是从上帝那里求来的义。这里又说,当上帝发义怒的时候,他还白白赦免罪人,将他的慈爱赐给我们,称我们为义(就是他的慈爱消除了我们的不义)。

 

样章3 以弗所书注释 

以弗所书2:20-21
20 

 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21 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 

 20 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第三种称号(石块)是进一步说明“与圣徒同国”、“是上帝家里的人”是什么意思:他们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也就是奠基于使徒和先知所教导的教义上,藉此我们可以分辨真教会和假教会。这是最要紧的,因为人们总是容易偏向错误的教导,而这将带来非常危险的后果。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越是错误和虚假的教会越喜爱以“教会”的名义自诩。为了使我们避免这种错误,保罗指出真教会的标记。 


 根基在此处无疑是指教义,保罗在这里并未提到犹太列祖或敬虔的君王,而只提到教师以及由上帝委派监督教导事工的人。因此保罗说教会的信仰应当奠基于这教义之上。我们不用理会那些安于自己杜撰的教义,却因为我们拥护纯正的教义,而谴责我们背叛教会的人(指宗教改革时期的天主教)。我们也要注意建造教会根基的方式:严格来说,基督是唯一的根基,因为唯有他能支撑整个教会,唯有他是信仰的法则和标准。教会以基督为根基,借着宣扬教义而建立教会,因此先知和使徒被称为是“工头”(林前3:10)。保罗告诉我们,先知和使徒的目标就是以基督为根基来建立教会。

 

 我们从摩西五经就会发现事实确是如此,因“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罗10:4),基督也是福音的总纲。因此我们要记得,若想加入圣徒的行列,我们决不应在基督之外别有倚赖;若要在《圣经》的知识上有长进,我们必须专心注视基督。保罗也教导我们,怎样在先知和使徒的书卷中寻找上帝的道,他指出,两者的教导是一致的,使我们知道如何贯连他们,因为他们同有一个根基并协力建造上帝的殿。使徒的教导并没有使先知的话成为多余,因为他们都是为同一目标努力。 


 我会这样强调是因为古时的马西昂派(Marcionites)把本节的“先知”一词删去,今日有些激进者也有这种想法,他们声称律法和先知与我们无关,因为福音已经取而代之。但圣灵常常宣布他曾借着先知之口教导我们,并要我们顺服先知的教导,这对我们的信仰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旧约《圣经》也是我们信仰的权威。我们看到上帝所有仆人的教导,自始至终都完全一致,他们的和谐清楚表明是同一位上帝借着他们宣讲真理。而我们的信仰,也必须追溯到创世的时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其他的异端虽然自夸拥有古老的信仰,却是无用的,因为他们不过是纯正信仰的赝品。 


 基督自己为房角石。有人不惜曲解这节经文来支持他们的谬见,他们把这荣誉归给彼得,认为教会是奠基在彼得身上。他们声称,与其他石块相比,基督算是房角石,但是教会另有其他许多基石。但这个问题的解答非常简单,保罗明说:“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这是不用争辩的。保罗显然不是说基督只是根基的一小部分,否则他岂非自相矛盾了吗?他的意思是说犹太人和外邦人如同两面墙,而基督是房角石,他把这两面墙连结起来成为一栋属灵的房子。 


 21 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既然如此,那彼得的地位在哪里呢?保罗在《哥林多前书》3章11节称基督为“根基”,而不是说自己是教会的根基——在同章6至9节保罗所说的乃是比较自己和其他传道者的工作 ——他在哥林多的工作是建立教会,然后由其他的继承者继续来完成此工程。“我照上帝所给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林前3:10)在本节中,他宣称“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靠着基督联系在一起才是主的圣殿。第一个条件是联络得合式,也就是彼此认识、彼此相爱,否则将是一堆乱石,而不是一栋房子。信仰上的合一使房子能够联络得合式,然后才能继续建造。在信仰和爱心上合一,才能渐渐成为主的圣殿,否则只是属世的房子,而不是上帝的殿。 


成为主的圣殿。在别处经文,个别的信徒被称为“圣灵的殿”(林前6:19;林后6:16),但在此处,所有信徒组成一座圣殿。这两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因为上帝居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要把我们组成一个团体,众人合为一体,因此个别的信徒分开来看各自是一座圣殿,但如果联合起来,个别的信徒都只能算是圣殿中的一块石头。保罗说这些话是为了要促进教会的合一。 


样章4;歌罗西书注释 

歌罗西书2:8-9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9 因为上帝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 

 8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把你们掳去。 使徒再次教导歌罗西人要提防那毒药,要用他提供的解毒剂,即坚定的信心来抵消那毒药的作用。虽然我们已经说过,这是抵挡魔鬼一切欺诈的常用解毒剂,但在那时对歌罗西人却有特别的益处,所以应用到他们身上。保罗说,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把你们掳去。他用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词,他暗指那些掠夺者,当他们不能使用暴力来把羊群掳走的时候,就用欺诈的手段把一些羊赶走。因此,保罗把基督的教会比作羊群,把纯正的福音教义比作羊群的围栏。保罗一方面宣告,我们是基督的羊,当我们持守信心的合一时就可以安全地安歇;另一方面,保罗把假使徒比作把我们从羊群中掳走的掠夺者。你愿意被视为基督的羊吗?你愿意一直在他的羊圈中吗?那就丝毫不要偏离纯正的教义。毫无疑问,只要我们听基督的声音,拒绝陌生人的声音,基督就会作我们的好牧人保护我们。简而言之,《约翰福音》10章就是对这段经文的解释。 

 

 用他的理学。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保罗在此谴责了理学,所以我们必须指出他在此使用这个词的含义。我认为,保罗这里是指,当人想要借着自己的理性变得有智慧时发明出来的一切东西,它们有华丽的理性伪装,会有看似合理的外表。因为不难拒绝那些没有华丽外表的人类发明,但是很难拒绝那些用看似有智慧的想法来迷惑人头脑的发明。也许有人更愿意用一句话来表达,即理学具有说服力,它用文雅优美、看似合理的论据达到洗脑的目的。我承认,只要哲学家企图在上帝纯全的话语上加添任何自己的东西,他们的精明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若想把理学与基督混合,那么理学就是对属灵教义的败坏。然而我们要记住,保罗在此用“理学”这个词只是谴责了来自人头脑的一切伪造的教义,无论它们披着怎样的理性外表。紧跟着的是“虚空的妄言”这个短语,我这样解释:“要防备理学,它只不过是虚空的妄言。”所以后面补充的这个短语是它的同位语。 


 乃照人间的遗传。 保罗更精确地指出自己所谴责的是哪种理学,同时基于两个理由证明它是虚空的:它不照着基督的教导,而是按照人类的倾向;它包含着世上的小学,那等同于人间的遗传。保罗这样说是表明人类的头脑酝酿出来的东西不合乎基督的教导,而天父委派基督作我们唯一的教师,他要保守我们一直在简朴的福音之中。现在,它已经被人间的遗传这一小团面酵败坏了。保罗也表明,有异于基督教导的一切教义都会使对上帝的敬拜掺杂世上的小学;也会因着毫无意义的琐事和轻浮的举动而束缚人的头脑。我们知道对上帝的敬拜原本应当是属灵的,应当按照基督的规则来进行,而且基督呼召我们直接仰望他。  


 那么“世上的小学”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呢?毫无疑问,它指的是各种礼仪。因为保罗随后举了一个例子来加以证明——割礼。人们通常用两种方式来解释他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这些礼仪的理由。有些人认为这是比喻的说法,小学是孩子们所学的入门知识,不会形成成熟的教义。另一些人认为它的含义是指外在的、容易败坏的事物,对上帝的国度毫无益处。我更赞同前一种解释,在《加拉太书》4:3中这个词的含义也是如此。 


 9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人所教导的那些世上的小学不合乎基督的教导的原因——如他们所说,世上的小学是对于不完备的事物的补充。在基督里,一切都是完全的,不可能加添任何东西。人自己混合起来的任何东西都不合乎基督的本性,那是指责基督不完全。这一论据本身就足以驳斥罗马天主教的一切发明,因为他们企图用自己的各种发明来成全唯独由基督着手做的事,有什么目的呢?绝不能容忍对基督的这种侮辱。罗马天主教宣称,他们并没有在基督之上加添什么,他们在福音之上附加的一切东西都似乎是基督教的一部分。即便如此,他们这样画蛇添足也不能逃脱罪责,因为保罗所谈到的并不是一位想象出来的基督,而是他所宣讲的基督,基督已经借着清楚的教义显明了自己。 

 

 而且,当保罗说上帝本性的一切丰盛都在基督里时,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指关于上帝的一切真理都能在基督里找到,所以不满足于仅仅拥有基督的人,是渴望得到比上帝更好、更卓越的东西。总而言之,上帝在基督里充充足足、完完全全地向我们显明了他自己。


 解经家对于“有形有体地”这个副词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我毫不怀疑这个词的意思是“本质性地、充分地”—— 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含义。因为上帝在基督里向一切受造物真真实实地显现了。上帝经常向人显明自己,但那只是部分性的。一方面,上帝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向我们显明了他自己。上帝也借着别的方式向我们显明他自己,但那是借着预表、权能或恩典。另一方面,上帝在基督里实实在在地向我们显现了。所以,约翰的话仍然有效:“认子的,连父也有了。”(约一2:23)因为拥有基督的人,真正有上帝同在,并完完全全地享受上帝的同在。

动态评分

5.0

5分(100%)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