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开本/介质 | 页数/字数 | 印次/印张 |
---|---|---|---|---|---|---|
9787561792360 | 谢文郁 | 华东师范大学 | 2012-3 | 16 精装 |
本书试图以一个第三者的口吻,来讲述《约翰福音》所记载的耶稣言行和历史事件;在与符类福音中相关记载的对比过程中,来思考有关圣经研究的某些理论;在充分正视现今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希望的前提下,来寻求《约翰福音》的祝福和智慧。
谢文郁,1956年生,广东梅州人。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Claremond Graduate University)宗教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现任山东大学犹太教和跨宗教研究中心和哲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蒂迈欧篇》(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The Concept of Freedom:The Platonic-Augu-stinian-Lutheran-Kierkegaardian Tradition(Lanha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2),《失魂和还魂》(加拿大恩福出版社,1995年),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
教育背景
宗教哲学博士,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2000年
哲学硕士,北京大学,1988年
哲学学士,广州中山大学,1982年
学术经历
美国洛杉矶国际神学院,助理哲学和神学教授
美国关岛大学,助理哲学教授
美国富勒神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北京大学,哲学讲师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
宗教哲学,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思想,比较哲学研究
开授主要课程
本科生:西方哲学史、伦理学
研究生:宗教哲学、柏拉图哲学、齐克果的生存哲学、基督教哲学、思想史专题 、希腊语言和文化
著作译著
谢文郁(2006),主编,“思想·信仰·人生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谢文郁(2005),主编,《东西方人生智慧》,香港:天道出版社。 谢文郁(2005),主编,Whitehead and China(《怀特海和中国》), Frankfurt / Lancaster, Germany: ontos verlag。 谢文郁(2005,2003),译注,《蒂迈欧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谢文郁(2002),专著,The Concept of Freedom (《自由概念》),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谢文郁(1995),专著,《失魂和还魂》,加拿大:福音证主出版社 谢文郁(1992),合作主编,《中英社科大辞典》,北京:海洋出版社
中文论文(部分)
谢文郁(2006),“自由:自主性还是接受性?” 《山东大学学报》第一期 谢文郁(2006),“偶态概念:存在论研究的新动向”,《哲学动态》,第一期 谢文郁(2005),“寻找善的定义:义利之辩和因信称义”,《世界哲学》(北京),第四期 谢文郁(2005),“基督教真理观和西方思想史上的真理观”,《基督教思想评论》(上海)第一期 谢文郁(2005),“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谢文郁(2004),“《约翰福音》和古希腊哲学”,《外国哲学》(北京),总第十六期 谢文郁(2003),“传统宗教意识和中国科学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北京)第七期 谢文郁(2003),“神的话语和人的良心:路德的双重权威问题”,《求是学刊》(黑龙江),第四期 谢文郁(2002),“自由的困境:奥古斯丁自由观的生存分析”,《哲学门》(北京),第二期 谢文郁(2000),“基督教和中国传统生命观:以《庄子》和《圣经》为例”,《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许志伟和赵敦华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谢文郁(2000),“批判的理性和理性的批判”,《文化中国》(加拿大),第三期 谢文郁(2000),“基督神学的诠释概念”,《汉语神学刍议》(杨煦南编),香港道风山 谢文郁(1999),“论理性和灵性”,《基督教文化研究》(北京), 第二期 谢文郁(1999),“自由和理想:解构概念中的救赎观”,《道风》(香港),第一期 谢文郁(1999),“拯救概念和人类理解困境”,《维真学刊》(加拿大),第一期 谢文郁(1998),“基督论的方法论:施莱马赫和蒂利希”,《道风》(香港),第一期 谢文郁(1998),“走向无偶像化的中国文化”,《解构和重构》(陈荣毅和王忠欣编),加拿大福音证主出版社 谢文郁(1997),“走出修身之道的迷宫”,《文化中国》(加拿大)第四期 谢文郁(1999),“Q福音研究:古老的新学科”,《世界宗教文化》(北京),第一期 谢文郁(1996),“中国神学建设的起点何在?”《维真学刊》(加拿大),第一期 谢文郁(1995),“哲学和神学的新交点:潘尼伯格的新历史观”,《国外社会科学》(北京),第六期,第七期 谢文郁(1995),“论中国文化的分裂自我”,《维真学刊》(加拿大),第一期 谢文郁(1993),“西方思想史的两种自由主义”,《北方论坛》(哈尔滨),第一期 谢文郁(1988),“论中西哲学分化的逻辑起点”,《苏州大学学报》,第一期 谢文郁(1987),“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第一期 谢文郁(1999),“柏拉图《智者篇》研究初步”,《外国哲学》(北京),总第五期
英文论文(部分)
书评:Li, Zehou, Historical Ontolog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IV, No.1, Winter 2004 书评:Chen, Shaoming, Qi Wu Lun and Its Influence,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IV, No.3, Summer 2005 Non-sensuous Perception and its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in Whitehead and China. Relevance and Relationships, ed. Wenyu Xie, Frankfurt / Lancaster, Germany: ontos verlag, 2005 Approaching the Dao: From Laozi to Zhuangz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Hawaii, 27:4 (December, 2000) 469-488 Creation in Cheng: Zhou Dunyi’s Cosmology, presented at the ASIANetwork/ASDP Conference, Whittier, California, Spring, 2005 The Zhong Yong’s Cheng and Rousseau’s Conscience, presented at APA Eastern Division Conference, Boston, December, 2004, The Field of Possibility: Kierkegaard and Zhuangzi,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Field-Being, Fairfield University, Connecticut, 2002 Chinese Religiosity and Chinese Science of Nature, presented at APA-Pacific Division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April, 2001 The Concept of Cheng and Confucian Religiosity, presented at AAR Western Region Conference, Azusa, California, March, 2000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耶稣的神迹
第三章 洗礼与重生
第四章 井边宣言:我是!
第五章 律法与恩典
第六章 弥赛亚概念之争
第七章 判断权问题
第八章 罪、审判、自由
第九章 罪与苦难
第十章 耶稣的跟随者
第十一章 马利亚和马大
第十二章 进入耶路撒冷
第十三章 耶稣的爱
第十四章 门徒的跟随困境
第十五章 门徒的福音使命
第十六章 苦难问题
第十七章 成圣问题
第十八章 耶稣的被捕和受审
第十九章 耶稣受难
第二十章 耶稣复活
第二十一章 爱与跟随
附录一 《约翰福音》译文
附录二 希一中单词对照表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导论
《约翰福音》往往只是被归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在西语哲学史学界的研究中不太受重视。受这一西方学术传统的影响,中国学术界的西学研究几乎不提《约翰福音》。这种状况严重妨碍了我们对西方思想史的深入把握。同时,在圣经研究界。过去几十年来的主导思路是,尽量淡化脱离希腊哲学和《约翰福音》的关系,认为它的写作和出版属于希伯来一基督教传统,它和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充其量不过是借用了一些希腊哲学的名词。这后一种处理在宗教上给了《约翰福音》足够高的地位。但是,我们在处理《约翰福音》的一些核心概念时往往显得束手无措,比如,人们对书中大量出现的“荣耀”一词采取放弃理解的做法。这两种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乃是缺乏思想史视角所致。
就语言现象而言,《约翰福音》用希腊文写作。其文风简单明了不求华丽;但概念使用有深度反思,界定明确且一以贯之。文体叙事为主,但内含论证。这样一种写法,其本意乃是要呈现概念并表达思想,而非仅仅记载事件(作为史书)或刻画性格(作为文学著作)。而且,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真理、信心(信念)、荣耀(意见)、恩典、生命等等,都是希腊哲学的核心概念。仅仅从这种名词共用现象就可以看到,《约翰福音》和希腊哲学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关系,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