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清教徒肖像:论清教徒典范牧者与教牧经典Puritan Portraits:On Selected Classic Pas 联系客服

原价
¥45.00
销售价
41.40
此商品积分最高可抵现 0.041
  • 累计销量1
  • 浏览次数2113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42654663 【美】巴刻(J.I. Packer) 上海三联书店 2019-4 32
商品细节

内容简介:

    J.I.巴刻是清教徒研究的最重要权威之一。这本书是巴刻为九位清教徒伟人所画的“肖像”,由一组介绍他们生平和思想的评传构成。书中结合亨利·斯库格尔、斯蒂芬·查诺克、约翰·班扬、约翰·欧文、约翰·弗拉维尔、托马斯·波士顿、威廉·帕金斯、理查德·巴克斯特、马太·亨利等清教徒牧者的生命见证和著作,很好地向读者展示了清教徒神学的丰富以及灵性的深度。

推荐语

    本书是巴刻的又一佳作。他在书中深入介绍了几位重要清教徒思想家及其著作,并为今日牧者呈上了一份清教徒宣言。这是巴刻老先生奉上的“陈年老酒”。在一个喜欢心灵鸡汤的时代,巴刻在此提供的是坚固教会和滋养灵魂的“干粮”。

           ——卡尔·楚门(Carl R. Trueman),

格罗夫城市学院教授

    巴刻有种当下教会中无人可比的恩赐——让清教徒“复活”并歌唱,这本传记式评述就是明证。实际上,巴刻属于那种最有魅力、最具说服力和最具大公精神的清教徒。当年轻牧者问我学什么可以坚固灵命时,我总是对他们说,“与巴刻一同阅读清教徒著作!”对所有基督徒而言,这都是个好的建议。

    ——蒂莫西·乔治(Timothy George),

桑福德大学比森神学院院长

作者简介

J.I.巴刻,当代著名福音派神学家,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加拿大维真学院系统神学教授。著有《认识神》《虔敬的奥秘》《重寻圣洁》《软弱之道》《寻求引导》等四十余部作品。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仍在发光的清教徒牧者  

第二部分  七位清教徒牧者肖像  

第一章  亨利•斯库格尔:《人灵魂中的上帝生命》  
第二章  斯蒂芬•查诺克:《被钉十架的基督》  
第三章  约翰•班扬:《奔走天路》  
第四章  马太•亨利:《敬虔生活的喜乐》  
第五章  约翰•欧文:《治死罪》  
第六章  约翰•弗拉维尔:《保守你心》  
第七章(上)  托马斯•波士顿:《得人如得鱼的艺术》  
第七章(中)  托马斯•波士顿:《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  
第七章(下)  托马斯•波士顿:《悔改得生》  

第三部分  两位清教徒楷模  

第八章  威廉•帕金斯: 清教徒先驱  
第九章  理查德•巴克斯特: 全面的事工开拓者  

后记:清教徒牧者的道路  

试读

仍在发光的清教徒牧者
   
本书将会把焦点放在清教徒牧者的生命见证和他们所传讲的信息上。有人可能会立即发问道: 这群已经成为过往历史的人和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关系?曾经的清教徒不就是一群傲慢刻板的偏执狂吗?并且清教徒运动的年代(1560至1710年的一个半世纪)早已远去,那时距离工业革命还很遥远,而信息技术主宰了当今文明。对如此久远时代的追忆,于当下的我们而言,能有什么帮助?清教主义(puritanism)似乎并没有不断以决定性的方式改变西方社会。不仅如此,普遍被人们作为一段西方文化记忆来理解的清教主义,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抱残守缺、消极压抑之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自十七世纪末起,清教主义显然已被西方社会摒弃。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清教主义,无论该如何定义,不都已成为一段尘封往事,被人们遗忘了吗?谈到清教徒的信仰,即使在当年有过什么积极的意义,然而时至今日它与我们还能有丝毫关联吗?
   
当然有关联。有一句谚语提醒我们不要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同倒掉。但事实上这正是绝大多数新教(更正教)教会近三个世纪以来对待清教徒属灵遗产的态度,而结果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不可否认,清教徒运动有许多“洗澡水”需要摒弃,但清教主义对基督教信仰的深刻洞见却应为教会所珍视。清教徒认为,基督徒生命实际上是顺服和盼望的有机组合,它以在基督里并借着基督获得的自由,以及支撑与上帝亲密相交之恩典的应许为根基。清教主义将这些方面的真理密切地整合在一起,积累形成了极其宝贵的属灵财富,然而今日的教会却对此熟视无睹,这实在令人唏嘘不已。这些清教徒所发掘的信仰精髓本应成为今天牧师们教导的核心,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去教导。其结果直接导致了今日教会讲台的贫乏和荒凉。今天,有太多的牧者不清楚该如何教导会众那关乎圣洁和敬虔的真理。教会中许多信徒相当迷惘,不晓得如何具体描述、向人推荐以及活出基督徒的生命。要医治这些属灵顽疾,我们实在需要抓住清教主义的核心。
   
圣经中有以撒重新挖掘父亲亚伯拉罕所凿水井的一幕,那些水井一度被非利士人掩埋(创26: 18)。本书将会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以撒的所作所为应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重挖清教徒的智慧深泉,汲取福音真理、福音恩典和福音生命。我的计划是介绍几位历史上最为卓越的清教徒真理教师。为了给他们的信仰肖像装上镜框,我需要首先勾勒出他们身处其中的清教徒运动的动态画面。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那些置身于这场运动的人从未称呼过自己为清教徒,也不喜欢别人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因为这个名称在他们看来,正如一直以来它所意表的内涵一样,有某种侮辱性的意味。这个称呼暗含着莎士比亚笔下托比•培尔契在马伏里奥身上发现的那种法利赛人式的尖刻,此外,还隐含一种对英国国教的不忠,以及脱离国教的潜在期望。事实上,当日这些为主大发热心的弟兄,除了使用“敬虔信徒”与“主内弟兄”这样的称号以外,再没有使用其他的名号来称呼自己以及自己所投身的运动。当时他们形成了一些具有号召力的非正式团体,致力于拓展上帝国度在英格兰的疆界,期盼上帝的荣耀因此彰显的共识成为连接他们的纽带。讲道,祷告,关于国度主题的交谈,有序的家庭生活,严守主日,是这群人的显著标志。这群人在牧者层面集合了各行各业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努力追求着共同目标。这群人的积极火热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也引起那些不愿认同他们目标的人的敌意。但是毫不夸大地说,1560—1660年间,在英格兰信仰生活中,清教徒运动一路领先。
   
当年兴起的清教徒运动,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关注和行动。其一是他们担忧英国国教的组织架构——从《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到教阶制度。清教徒力图依循其他国家新教教会的做法来革除英国国教的种种弊端,然而他们的所有期望几乎都是国家教会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伊丽莎白女王所不准备变革的;其二,也是更关切的方面,是想将英格兰转变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福音信仰,并且清教徒们认为可以通过在各教区积极有效的服侍来达成这样的目标。当年,绝大多数的清教徒对这两项议程都抱有极大的热忱,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却偏重其一。在本书中,我们主要关注第二个领域。
   
伊丽莎白女王治下的英格兰尚处于农业社会,数千教区中的绝大多数信徒都属文盲。因袭宗教改革之前的光景,英格兰全国上下遍布着顽固的宗教保守主义,对于伊丽莎白的信仰统一措施的态度大体上是漠不关心的。然而,也许这就是上帝的心意,他让英格兰文化拥有一些极不寻常的特质: 深信在每个生命中都有圣洁上帝信实的作为;高举圣经的权威,虽然一度上帝的圣言囿于拉丁文的局限,但在当时已有圣经英文译本出现,这让英格兰所有立志认识真理的人都获得了阅读上帝话语的机会;甘心乐意顺服教会牧者的权柄,只要教牧人员在传讲和教导上帝真理的职分上忠于职守(其实不是所有牧者都是如此)。此外,当时英格兰的法律也要求所有公民必须出席教会的崇拜。这一切都为清教徒牧者当年大有果效的服侍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清教徒运动中那些致力于变革国教会的人士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他们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宣讲,以期修订甚至废除《公祷书》,让长老会的治理模式在全国施行,争取不参与那些在他们看来只会助长不信的仪式,并且可以在公众中开展募捐,为在各大学培训教牧人员筹备资金。这群清教徒还试图在本土组织系列的圣经真理教导大会(Prophesyings),使之成为教会生活的正常部分,还有人明智地(或不明智地)尝试对教士阶层进行讽刺(一系列马普瑞雷特小册子[Marprelate tracts]的地下出版)。然而,最终这些努力均告失败,清教徒运动因此一度陷入弹尽粮绝、士气低落、无心恋战的阶段。然而随着改革国教的脚步放缓,清教徒门徒培训的果效却初见起色。这样的事工始于1570年,那时有一位名叫理查德•格林汉姆(Richard Greenham)的青年大学教师,他决定离开剑桥到一个紧邻剑桥、名叫德赖德雷顿的教区作乡村牧师。在那里身兼传道人、牧师和属灵协谈者的格林汉姆展开了大能的服侍,一时间他在英格兰东部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与此同时,格林汉姆也着手为那些学习教牧侍奉的人员建立了门徒培训的体系。这些学员同他生活在一起,在他的亲自监督下,共同参与各种服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员便能凭借着从格林汉姆那里获得的经验和智慧,开始自己的教牧事奉。
   
格林汉姆的做法引发了众人争相效仿,并产生了深远的属灵影响。格林汉姆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亨利•史密斯(Henry Smith),他忠心的传道侍奉多年以来在伦敦被传为佳话。与此同时,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格林汉姆在剑桥的同事,以写作速度快、表达清晰而闻名)在1580年也开始撰写有关信徒信仰生活的系列灵修作品,以此引导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彰显在耶稣基督里的生命。这些作品填补了空白,以前从未有过类似的作品存在。这类著作的广泛阅读也形成了清教徒的一项传统,即对任何识字的信徒而言,他们都需要具备一种有益、可贵且必须的习惯: 阅读“敬虔的好书”。
   
清教徒在撰写某部作品时,都期待能涵盖自己所看到基督徒生活的所有方面。在那个书籍没有封皮的年代,从清教徒作品的书名页中,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点。举例而言,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在1603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来自圣经、引导信徒不光在今生,也在永生得享真幸福的七篇论文;人们可将此称为基督教的信仰实践,其内容对所有渴慕活出基督的人都是有益的;更具体而言,所有的真信徒都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在每日生活中敬虔度日,得享安息》(1630年,第八版)。在超乎想象的短时间内,当年的清教徒创作了大量此类短篇著作,指导信徒如何去过敬虔生活,并且形成了一套清教徒自己的文库。这种书最初通常都是清教徒的讲道文,后经出版商集合成册,涵盖了教义与信仰实践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视自己的人生如同属灵战场的清教徒而言(这一点正如约翰•班扬[John Bunyan]在他的名著《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中所描绘的),这些教导是不可或缺的。1673年,在《基督徒生活指南》(Christian Directory)这部巨著中,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专门列出了一份传道人必读的“最基本书库名目”。他提到了五十八位“热忱且务实”的英格兰作者,鼓励一切有可能成为传道人的读者,尽其所能地去阅读这些人的著作。这里的“热忱”意表这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激动人心的言辞,激起读者心中为主奉献的热忱;而“务实”则与今天的含义相同,就是让我们看到信徒当有怎样的信仰和行为。巴克斯特所推荐的是关于教义、职责和信仰委身的基督教通俗作品。正是借助这个清教徒的文库,今天的我们才得以真实地领略到清教徒牧者在教牧服侍中的特别卓越之处。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