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需要爱Love & Respect in the family 联系客服

原价
¥36.00
销售价
33.10
此商品积分最高可抵现 0.033
  • 累计销量1
  • 浏览次数913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59615770 【美】爱默生·艾格里奇Emerson Eggerichs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18-5 16
商品细节

【内容简介】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孩子让父母生气发火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孩子的行为和语言让父母感受到轻视和侵犯。那么,孩子为何不听告诫,随意顶撞父母呢?又有什么办法能够化解亲子关系的矛盾和危机呢?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作者继成功解读婚姻密码后,以爱与尊重的理念,重新解读亲子关系——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需要爱。

渴望关爱是孩子的天性,但不幸的是,孩子还有一种天性,就是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时,就会做出不尊重父母的行为。

    渴望得到尊重是父母的天性,同样不幸的是,父母还有一种天性,就是当他们得不到尊重,觉得被冒犯时,就会做出不爱孩子的行为。

    这时,作为家庭中的引领者,父母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而是要在高于孩子的高度上,克制自己的鲁莽,无条件地去爱孩子。这样孩子也自然会以尊重回应父母,从而达到亲子关系亲密和谐的完美状态。

作者简介

爱默生•艾格里奇(Emerson Eggerichs),国际知名的婚姻问题专家,传播学硕士,婚姻与家庭生态学博士。在30多年的婚姻咨询工作中,爱默生逐渐发现了经营家庭和婚姻的真谛——爱与尊重,并通过开设婚姻讲堂等形式,将此理念传播出去,帮助众多夫妻重获幸福婚姻。

同时,爱与尊重的理念也延伸到家庭教育领域,其作品《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需要爱》一经出版,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受到众多父母的广泛好评。

目录

第一部分 家庭疯狂怪圈

第1章 要是孩子都能听话 ,人人都能成为好家长 4

父母被气疯,大多是由于儿女的不尊重 6

如果陷入怪圈,家长应该怎么做? 7

困在怪圈中的孩子和父母 9

一个从来没有感受过父爱的人 11

既然能教导别人,为何不能教导自己 13

第2章 终止家庭疯狂怪圈 (上): 解读 16

心有沮丧,必是受到了伤 17

母亲以为我对父亲的怒气,足以让我痛下杀手 20

好吧,让我们放轻松 21

事例:如何在解读时辨别 23

不要害怕承认,你觉得孩子不尊重你 25

在激烈对抗中,保持镇静 30

第3章 终止家庭疯狂怪圈(下):平息风波 32

当疯狂升级时,请暂时叫停 34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不尊重你 37

讲授“家庭疯狂怪圈基础课程” 38

让孩子确信你爱他 41

接受不完美 45

从缓和局面到激励孩子 49

第二部分 家庭充能圈

第4章 给予: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 54

父母是否该满足孩子的欲望? 56

基本原则:做看似最好的事 61

不要厚此薄彼 64

第5章 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 67

“理解”孩子,意味着理解什么? 69

如何轻而易举地激怒孩子 71

你是否会轻易交出主动权? 77

换位思考,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事 80

第6章 教导:无须过多,恰到好处即可 83

做家长,不是只让孩子身体成长 84

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85

牢记内心的良知 86

言传身教 87

抓住教育孩子的时机,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88

关于“尊重”的基本内容 89

教导的过与不及 90

青春叛逆后,孩子终归会醒悟 93

第7章 管教:对峙、纠正、安慰 95

管教不是惩罚 97

如何管教孩子 99

如何制定明确公正的规矩 101

不容商量的规矩 103

哪些规矩可以商量 104

必要时,让孩子承担后果 110

自然的后果:顺其自然 110

人为施加的后果,要注意合理 112

夸赞并奖励服从 115

不管怎样,告诉孩子你爱他 116

第8章 鼓励:帮助孩子成功,但不要使其失去信心 118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 119

一语天堂,一语地狱 120

鼓励孩子一切皆有可能 122

鼓励孩子对自己以及要做的事情有信心 127

鼓励孩子成就他自己的人生 129

第9章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134

婚姻第一,孩子第二 136

相信彼此怀有善意 140

用爱和尊重说话 145

第10章 粉色的教育与蓝色的教育 150

母子关系:母亲的尊重 153

父女关系:父亲的爱 161

粉与蓝:女孩需要爱,男孩需要尊重 166

第三部分 家庭回报圈

第11章 爱孩子,无论他们是否如你所愿 172

不要在爱中迷失 173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孩子的表现 174

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先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176

“无条件”的真正含义 177

孩子的磨砺,可以让父母获得精神的成长 179

孩子不是家中犯错的诱因 181

第12章 小心“结果陷阱” 185

孩子有怎样的灵魂,父母无法控制 186

有一颗感恩的心 187

第13章 为自己的反应负责 194

不论好坏,我要为自己的反应负责 196

如何应对我的愤怒? 199

愤怒意味着魔鬼? 201

控制愤怒并非妥协 203

结语 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 205

实例:有影响力的精神财富 207

附录A 制定家庭的爱与尊重目标 210

即使对方没有礼貌,我们也要尊重对方 211

即使受到不公正或是粗鲁的对待,我们也要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

看法 211

孩子应该服从并尊敬家长 212

即使孩子没礼貌,家长也要一直爱他们 212

我们希望家中充满爱与尊重 213

附录B 教养孩子时,如何践行爱与尊重 214

试读

序 言

以爱与尊重的方式教养孩子有效果吗?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你在杂货店排队等候结账,正当你忙着要把购物车中的商品拿出来时,你那五岁大的孩子却偏偏因为你不给他买糖果而大发脾气,坐在地上又哭又闹,高声叫嚷着“你不爱我”,就连在后厨绞肉的屠夫都能听到他的叫声。

你尴尬极了,赶忙拉起孩子,尽量压低音量,但即使这样,别人还是能够听见你对孩子说:“你马上给我站起来,别闹了!”当然,你的话只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等到离开杂货店时,你会感到非常难为情,灰心丧气,而这种事情在你的生活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不让孩子随心所欲,事情就一定会变得不可收拾吗?

别以为这只是小孩子的专利,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十六岁的凯莉身上。在她生日那天,她想要找父母借车钥匙,没想到父母的回答却是:“凯莉,很抱歉今天晚上不行。”对此她抱怨道:“简直难以置信,我需要用车!你们说过我可以开车的!你们所有人是不是都讨厌我?!”

我们的孩子,似乎动辄就会说出一些诸如“你不爱我”“你不关心我”“你讨厌我”之类的话,甚至还会质问父母:“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些话在家长听来,无异于要挟。他们弄不明白孩子的本意究竟是为了借此达成自己的目的,还是他们真的觉得你不爱他了?

在亲子大战中,恼怒的并不只有孩子,父母面对孩子的叛逆,也会觉得受到了孩子的无视,没有得到家长应享的尊重。孩子和父母都陷入消极的情绪,这样的情形,为什么会屡次发生呢?

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大,你都需要一份养育孩子的计划。执行这项计划前,你先要了解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孩子的两项基本原则:

1.孩子需要关爱;

2.家长需要尊重。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很复杂,但只要能够彼此相爱、互相尊重,事情就会变得容易。

当孩子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令家长懊恼生气时,家长不会说:“你不爱我!”相反,家长会说:“你现在对我很没有礼貌!”家长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尤其是在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在生气时也不会抱怨:“你不尊重我。”相反,孩子会嘟着嘴对家长说“你们不爱我”“我好像不是你们亲生的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关爱,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时。

在抚养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和妻子莎拉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我们深有体会——

渴望关爱是孩子的天性,但不幸的是,孩子还有一种天性,那就是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时,就会做出不尊重父母的行为。

渴望得到尊重是父母的天性,同样不幸的是,父母还有一种天性,这就是当他们得不到尊重,觉得被冒犯时,就会做出不爱孩子的行为。

每当这种时候,作为家庭中的引领者,父母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而是要在高于孩子的高度上,努力克制自己的鲁莽,避免以牙还牙,平息孩子的哭泣和尖叫。

所幸的是,当孩子觉得家长爱他时,他便会积极地回应家长,让家长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而等到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也会与自己的孩子亲密和谐,将这爱与尊重的关系传承下来。当爱与尊重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时,你的家庭就会发生好事。

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我们旨在彻底改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展现爱与尊重的力量。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会:

·把爱与尊重看作是家庭成员最基本的需求。

·停止家庭疯狂怪圈。

·管教孩子的叛逆行为,宽恕他们的幼稚行为。

·做一个成熟的家长,因为唯有这样才能管好孩子。

·父母要并肩协作,依据孩子的性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论孩子的反应如何,你都能做到爱他。

接下来,就让我告诉你秉承爱与尊重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你该如何去做。

爱默生·艾格里奇博士


第一部分 家庭疯狂怪圈  

作为一名父亲,同时也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有趣的是,《圣经》只是告诫子女要尊敬父母,但并没有要求子女爱父母。同样的,《圣经》并不要求父母尊重孩子,而是要父母爱孩子。

我认为,上天将无条件的爱种在父母心中,就是让他们去爱孩子。此处的“爱”是指关爱。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就像上天对世人的关爱一样。孩子是父母的归属,是他们心爱的人。孩子不必付出任何东西便能得到父母的爱,因为享受父母的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从一位母亲和她嗷嗷待哺的孩子身上,我们便能体会到这种爱。孩子需要这种爱,父母也无偿给予这种爱。

不过,尽管父母生来就对孩子怀有无条件的爱,但是当父母失望或生气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不温和的一面,从而让孩子误以为他们不爱自己。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家庭疯狂怪圈。当孩子觉得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时,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尊重父母。而当父母觉得孩子不尊重自己时,父母就会表现出不爱孩子。这一过程不断地循环,你必须采取行动,才能停止怪圈的运转。

在本书的前三章,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家庭疯狂怪圈,分析事态是如何升级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部分,我将会分享缓和事态的策略,避免情况失控。


第1章

要是孩子都能听话 ,人人都能成为好家长

那是发生在1986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清爽愉悦的假期,正在驾车回家的路上。

刚开始,大家沉浸在团聚的欢乐氛围中,一切都风平浪静,直到离家还有200英里的时候,情况开始不对劲。突然间,10岁的乔纳森、8岁的大卫,以及只有4岁的乔伊开始了争吵,尽管我们一再说“停下来,别吵了”,但孩子们仍是吵个不停,一直吵到我们在休息点停车,去野餐区吃午饭时仍然没有停止。乔纳森不停地欺负乔伊,而大卫则在一旁,数落着自己的哥哥和妹妹。

场面愈发不可收拾,妻子莎拉终于忍无可忍,她从餐桌前站了起来,大声宣布:“我真的受不了了!”说完之后,她便转身离开,独自走向另一张没有人的餐桌。见此情景,我赶忙将孩子们聚在一起,带他们去洗手间。

莎拉坐在另一张餐桌前,这时一群骑摩托车的人停了下来,在阴凉处一边休息,一边喝着他们喜欢的酒。她一直观望着这些脚踏军靴、身着无袖牛仔夹克、刺满文身的人,直到他们坐上摩托车,发动引擎,向前急驶而去。后来她告诉我,在那一刻,她脑子里想的是:要是我也能骑车驶向天际,抛下养育孩子的负担,会是怎样呢?莎拉不是真的想要抛弃这个家,但是回到当时,由于对养育孩子这件事感到极度气馁,她的脑子里竟闪过了那样不理智的念头——这不禁让她感到害怕。

我带孩子们回来,先让他们上了车,然后走到餐桌前,与莎拉聊了起来。莎拉告诉了我她刚才的内心活动,她觉得自己真是受够了,而后,我们沉默了大约有一分钟的时间,感觉却像是经历好几个世纪那么长。作为家里的男人,我觉得是时候说点什么了。我想试着开个小玩笑,缓解一下气氛,比方说:“你怎么敢自己一个人走!要走也得带上我!”但是看到莎拉脸上的表情,我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在返回车子的路上,我们继续着尴尬的沉默。我能看出她内心深处痛苦不已。莎拉耷拉着肩膀,两眼含着泪水说:“我真是拿孩子们没办法,我觉得自己很失败。”

我尽力说一些安慰的话,但是莎拉依然一脸木然。我知道,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说实话,我也颇有同感。

最近,当我们再次探讨这件事时,莎拉承认:“直到事后很多年,我才肯向朋友们说起这件事。我当时一心只想要放弃,为此我内疚极了。”

听过我家的故事之后,相信你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类似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母亲参加了我主办的家庭疯狂怪圈研讨会。会议结束后,她过来找我,告诉我当天早些时候,她的三个孩子实在是闹得厉害,最后她忍不住问自己九岁的儿子:“你想要见到上帝吗?”还没等孩子回答,她又说,“因为如果你再闹下去,你现在就会见到他!”

很多时候,当孩子调皮、不听父母的话时,父母感觉不到孩子的尊重,就容易冲动恼怒,说出不理智的话来,或者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

父母被气疯,大多是由于儿女的不尊重

当然,这位母亲并没有真的打算做一些极端的事情,但是她当时真的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不得不说一些狠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就像是当时的莎拉,闪念之间想要骑上哈雷摩托,抛下家人独自离开。我们都知道这是什么感觉。

但换个角度说,要是孩子能够听话,当家长也太容易了吧,哪里会有这么美好的事。

所有家长都知道养育孩子并不容易,为此,家长总是花时间花精力琢磨孩子为什么会胡闹,但不管家长怎么做,孩子们只会胡闹得更厉害。

对此,我有什么建议呢?

首先,不管发生什么——无论是小吵小闹、激烈争吵、突然发怒,还是没完没了地抱怨——不要害怕承认:“家庭疯狂怪圈已经启动。”

请注意第一页的家庭疯狂怪圈图表:

如果家长不爱孩子,或是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孩子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当孩子总是不听话,或是调皮捣蛋时,家长就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家长在得不到孩子的尊重时,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而越是这样,孩子就越觉得家长不爱自己,自然也会变本加厉,做出叛逆的行为——发牢骚、懒散拖沓,尽其所能让家长知道,自己感受不到家长的爱——这种情况会循环往复。

对于我们一家在旅行途中经历的不愉快,我不认为孩子们会为此觉得家长不爱他们,孩子们只是在车里的时间太长了,这让他们心情不好,于是忍不住闹些别扭:乔纳森想要看书,乔伊想引起乔纳森的注意,而乔伊的纠缠不休惹怒了乔纳森。大卫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在他画画的时候,乔伊推了他胳膊,弄坏了画。

闹别扭没什么错,孩子都是如此,但问题在于,当我们一再要求孩子们别闹了的时候,他们却置之不理。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多少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我和莎拉也是如此,我们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侵犯,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如果陷入怪圈,家长应该怎么做?

由此我们发现,当家庭疯狂怪圈启动时,家长有必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是否感觉没有得到爱?

2.我是否觉得没有受到尊重?

3.我究竟应该如何引导教育孩子?

在“家庭疯狂怪圈”这一部分中,我们探讨了前两个问题。至于同样重要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二部分“家庭充能圈”和第三部分“家庭回报圈”予以讨论。因此,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到底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孩子会觉得自己缺少关爱,而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父母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

在此必须先澄清一件事,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缺少关爱”。孩子不听话,完全有可能是因为他幼稚、不负责任、任性,甚至是存心想要反抗家长。孩子只是不开心,没有得偿所愿,他想要让你知道这一点,所以故意捣乱。而另一种情况,则确实是出于“索取关爱”的需求,可能他索要关爱的方式很幼稚,很笨拙,但是他真的需要,因为父母正是他获取关爱的主要来源。

在乔伊五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她表现得很烦躁,并且声称这是因为她生病了。乔伊想让我躺下来陪她,而我当时正忙着一件工作的事,即便如此,我还是压制住烦躁,决定陪她躺一会儿。我们躺在一起时,乔伊对我说:“给我一个拥抱吧。”我回应道:“原来这才是你烦躁的真正原因,你只是需要爸爸的爱呀。”我怎么也不会忘记乔伊的回答:“要不然呢,你早该明白我想要什么。”我拥抱了乔伊,实际上还不止一次,之后她的“病”立刻就痊愈了。几分钟后,她便高兴地跑去玩耍了。

那一天,我受益匪浅,它对我之后养育乔伊以及她的两个哥哥——乔纳森和大卫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每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即使我下意识地想要拒绝,也会问自己:“孩子是否觉得缺少关爱?”我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我也开始思考早年在我脑中不停打转的另一个问题:“我是否觉得没有受到尊重?”我知道,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一定曾经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具有这种想法,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本该成熟一点。我想知道,是否只是我太过矫情、自私,不够宽容。或许孩子只是在耍孩子气,而我却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太过敏感。

困在怪圈中的孩子和父母

当家庭疯狂怪圈首次出现,孩子表现出消极的一面时,我们心中难免冒出以下想法:“孩子居然不尊重我”“孩子就该听父母的话”“不行,我必须要制止这件事”。父母出于本能地认为,孩子应该尊重他们。甚至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尊重父母,长大后就更不会孝顺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身为父母者,反而会备感压力,认为自己务必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只有这样才不辱使命。因而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们也势必会陷入沮丧,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者大发雷霆。与此同时,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感受到的只有负面情绪,会认为家长不爱自己。

而这也恰恰说明,当家长对子女的行为反应过度时,家庭疯狂怪圈就会立即启动。

既然家长的反应至关重要,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就要时常自问:“我是真的常常不被尊重吗?”一旦你承认:“没错,我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不妨继续追问自己:“我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吗?”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一定不要草草而过。

在回答之前,你应该进行一番深思熟虑,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权利,但家长在生孩子的气时,则一定要慎重,因为孩子可能并不是有意要冒犯你。不负责任的伤害与故意不尊重是两回事,尽管家长的感受都差不多,但是起因却截然不同。例如,你嘱咐孩子要小心别打翻牛奶杯,但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用手肘撞翻了杯子。你可能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但越是这个时候,你越应该在心中默念:“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没错,孩子是搞砸了,但孩子终归只是孩子。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有时候,孩子只是不具备承担的能力而已,而并非故意不尊重你。

家长可能会说:“但是你不知道我每天要收拾多少烂摊子。”没错,你说的我都理解。我和莎拉有三个孩子,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具有轻松打翻牛奶的本领。你或许想知道,我们是不是每次都能很好地应对,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能。实际上,莎拉还记得自己曾不停地祷告:“上天啊,请帮助我理性应对这一切,千万不要发飙。”

其实,有时孩子做出幼稚的行为,并不是因为觉得父母不爱自己,而是因为他们本身真的太小,但往往在这种时候,父母会率先失去耐心,感到失望,疲惫不堪,从而做出过度反应。比如当我们要不止一次地清理孩子打翻的牛奶时,难免会感到抓狂,即使在那一刻,我们可能并没有觉得孩子不尊重自己,但还是会做出消极的反应。但无论家长的初衷是什么,只要是过于严厉,孩子就会觉得你不爱他……于是,家庭疯狂怪圈的反应就这么开始了。

情绪失控,证明人性中都有罪恶的一面。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充满爱心,就像一位哲人描述的那样,上天对人类的怜悯,就像是父亲对孩子的慈悲。

一个从来没有感受过父爱的人

如果你看过电影《铁钩船长》,你可能还记得,彼得·潘(罗宾·威廉姆斯饰)和儿子杰克在飞机上的那一幕,当杰克不停地惹恼身边的人时,彼得感到了强烈的沮丧。终于,他忍不住爆发了:“你底想要干什么?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像孩子一样胡闹?”杰克回答道:“可我现在就是一个孩子呀。”他的父亲更加恼怒:“那就立刻成熟起来!”

虽然那一幕是为了搞笑,但也说明,彼得·潘确实不能很好地管教孩子。我父亲有着和彼得·潘一样的性格,当孩子不服管教,他先是感到泄气,下一秒就会被激怒。

我还清楚地记得这样的一幕:在我还不到三岁的时候,我目睹了父亲试图勒死母亲的场景。我向父亲冲了过去,开始用自己的小拳头捶打他。他一巴掌就打在我的脑袋上,我一下子倒在地上,开始痛哭。他放开了母亲,后来母亲也哭了。这一幕,以及其他一些事情,时常会让我不禁自问:“爸爸到底爱不爱我?我究竟是不是他亲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长大了,但父亲对待我的方式还是一如既往,这让我坚信他并不爱我,作为报复,我表现出对他的不尊重。我不明白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但是实际上,我真的很努力地想要让父亲明白,我需要他的关爱,但父亲总是无动于衷。

记得小时候,为了讨好父亲,我曾试图帮助父亲装修房屋,但当我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他还是被激怒了。至今我的脑海中还会响起他的话:“你真是没用!一点也指望不上!”在我的童年时光里,父亲总是这样让我不知所措,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感到自己总是被他排斥。

由于父亲的缘故,直到十一岁,我还在尿床。每当我向母亲诉说自己的痛苦、沮丧,以及对父亲的愤怒时,她总会说:“其实,他也不知道如何做一名好父亲,在他三个月大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一个从来没有感受过父爱的人,怎么知道如何做父亲呢?”

在母亲的安慰下,我才度过了童年的那段岁月。但是当我进入青春期后,母亲也能够清楚地看到,我和父亲的关系,严重影响了我的成长,所以她想送我去军校。父亲并没有反对,我推测这是因为,他料到如果把青春期的我留在身边,必定会产生更多争执。

由于我受到过伤害,因此,我特别能理解,一个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时,内心所经受的挣扎。对于那些同样受到冷落的孩子,我尤其能感同身受。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他的心很年轻,年轻得足以不曾忘却那种恐惧和战栗,那种被训斥的恐惧和战栗。”幸好,母亲给了我温暖的爱,让我的童年时光不那么难熬。

也正是因为那段童年时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有时并非存心不尊重父母,而是觉得自己受到误解,得不到关爱,才会做出那样的反应。

既然能教导别人,为何不能教导自己

然而不幸的是,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当我成了一名家长,我却没能像自己想的那么理解孩子。记得儿子大卫十岁的时候,我受邀去一个夏令营中做演讲。我正为演讲做准备,大卫却一直闹个不停,缠着我和他去做某件事,但我根本就没时间。我清楚记得当时的感受:这个孩子是存心要违抗我,他是故意让我难堪的,因为我没有如他所愿。

我把大卫带到车里,希望能够跟他讲道理。他坐在后座上,而我坐在前面,我试图让他开口,但是他始终沉默着不说话,这愈发让我觉得他不尊重我。最终,我忍无可忍,狠狠地数落了他,责骂他不尊重家长,但是我的做法适得其反,大卫只顾盯着窗外,毫无悔意,也根本没有要道歉的意思——他只是沉默着。几分钟后,我的演讲就要开始了,我只能让大卫跟我进了礼堂,并且尽我所能完成了演讲,但在整个过程中,我的挫败感足有一座山那么高,我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竟然还站在这里演讲?有意思的是,虽然我至今对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但是大卫后来却什么也记不起来了,他不觉得那件事对他有丝毫影响。由此看来,一些我们时常耿耿于怀或心怀愧疚的事情,孩子却不一定会记得,同理,也会有一些孩子觉得不公平或者受到了伤害的事情,我们却完全不记得。

让我们回到我与大卫的那场僵局,大卫并没有认为我不爱他,他只是觉得受到了冷落,想和我在一起待会儿。如果当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能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的冲突是否就能避免呢?我不敢肯定。以大卫当时的年纪,可能还是会吵闹不休,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愤怒地指责他不尊重我,并不能让他向我敞开心扉。

我和莎拉在很多时候都曾误解了孩子,以为他们不尊重父母,因而斥责他们。当我和莎拉讨论过往发生的这类事情时,她会说:“在遇到这类事情时,我们总是不能冷静应对,不能尝试解读孩子的行为。我们总是还没来得及思考,就立即做出反应,从来都不会在行动之前,多花几分钟整理思绪,平复情绪。”

莎拉说得没错。我们有时真的会颠倒做事的顺序,先射击,再瞄准,最后才想起做准备工作。我们太紧张了,以至于总是冲动行事,我记得自己对莎拉说过:“我们应该多向我母亲学习,她在说话或者行动之前,都会保持镇静,深思熟虑。”

和大卫在夏令营的那天晚上,我原本可以更好地解读他的行为,但是,那时的我并没有现在的觉悟。后来通过不断地摸索,我才懂得,只有成熟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解读是一门艺术,在本书的第2章,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做到这一点。


第2章  

终止家庭疯狂怪圈 (上): 解读  

我的儿子大卫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少年棒球联赛担任教练。有一天,一位小队员的父亲醉醺醺地出现在棒球场,当时他八岁的儿子正在寻找丢在中场位置的一块镜片。这位父亲晃晃悠悠走到场地,开始朝着儿子大喊大叫,责怪他丢了镜片。

大卫暂停了比赛,然后和其他选手一起去中场,帮忙找镜片。但是,这位父亲却不停地用言语威胁和辱骂他的儿子。随后,他攥起拳头,冲着小男孩的脸就是一拳,孩子立马倒在地上。而那位父亲未等有人上来与他理论,便转过身去,醉醺醺地走出了场地。

小男孩躺在那里,目瞪口呆。然后他坐了起来,强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拼命不让眼泪掉下来。大卫立刻走到孩子身边,伸手搂住了他,轻声说:“不要担心,你只是不小心弄丢了镜片,我们肯定能帮你找到。一切都会没事的。”听到这些话,小男孩突然痛哭起来。

大卫跟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之后每当提起这件事,我的心里还是会难过。

你还记得自己八岁时的样子吗?

我想,你肯定会有些印象,但不会全然记起。八岁的年纪,还不懂得分析与判断,遇到被父母当众训斥的事情,内心一定是迷茫的。小男孩会在脑海中留下“丢镜片是件很糟糕的事”的印象,虽然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故意的,但是在那样懵懂的年纪,他又怎能明白,调查事情的原委,对于判断一个人是否做了坏事有多重要。当看到父亲发了那么大火的时候,他除了认定自己一定做了很糟糕的事外,还能有什么想法?唉,天知道这个孩子那一刻心中是多么不安。

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的孩子“还只是孩子而已”。

心有沮丧,必是受到了伤

你可能会问,上文故事和我所说的解读,也就是父母摆脱家庭疯狂怪圈的首要任务,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这位醉酒的父亲在那样的状态下,是没有能力解读任何事或任何人的。但是,我以小男孩作为例子是想强调,孩子是多么需要父母的关爱,以及父母为什么需要不断地解读孩子,即使当他们觉得孩子不尊重他们时,也得先弄清状况,再判断是非。不管发生什么状况,我们首先要问的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表面看来,问题在于小男孩丢了镜片,但是当父亲开始大声斥责他,并将他打倒在地时,最根本的问题才浮出水面:小男孩心里一定觉得“爸爸根本就不爱我”。

小男孩丢了镜片后,起初只是惊慌,而经历了那件事之后,他又添加了痛苦。上天让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让他感受爱,他本该受到珍视,获得重视,但是他却觉得,世界上并没有人爱他。而他之所以忍住泪水,是因为他怕自己一旦哭了,情况会更加糟糕,比如会引来众人的斥责——就像他父亲那样。

这个时候,有人搂住了他,并且告诉他:“不要担心,你只是不小心弄丢了镜片,我们肯定能帮你找到。一切都会没事的。”

听到这些话,小男孩突然痛哭起来,这就是爱的力量,也是尊重带来的结果。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爱与尊重,即使自己只是个小孩子。

这个受到父亲虐待的孩子的故事,捕捉了一个人们无法想象,但又极度恶劣的不幸事件。我提起这个故事,并不是因为我认为你身上也有这位父亲的影子,而是因为小男孩的遭遇,深深地提醒着我们,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珍贵、脆弱,并且容易受到伤害。

孩子心灵受挫,内心忧伤是件很严重的事。在我们的教子名言里有一句:“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怒儿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失去信心”这个词意味深长,因为它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孩子在心灵受挫时的真实状况。你可以从他们耷拉的肩膀、沮丧的面容,以及生无可恋的神情得知一切。

你不必动手打孩子,仅仅是通过语言或表情,就能让他泄气。比如,你可以说出严厉的话,露出凶狠的神态,甚至做出善意的告诫,比如“你怎么就不能像你姐姐一样,成绩好一些呢?”仅需如此,便可让孩子感到沮丧。身为父母,我们必须时常警惕,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不稳定,不要因为生气或者发火,让孩子在挫败中感到沮丧,失去信心。孩子脆弱的心灵一旦受到打击,在困惑中不知道如何取悦家长,他们就会拒绝敞开心扉,甚至索性拒绝与所有人沟通。所以,当孩子失去信心之时,父母也就失去了孩子的真心。

当然,心灵遭受打击的孩子,有一些在伤心难过中会变得灰心丧气、失去希望和信心,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却会感到愤怒而非难过。

在我们西方的教子名言里,有一句话使用了athumeo这个词,意思是“沮丧或失去信心”。换句话说,父母容易让孩子气馁、放弃或沮丧。但在另一句名言中却使用了复合词Parorgizo,这个词的原意是“惹人发怒”。由此我们可判定,两句话描述了遭受打击时儿童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一种是愤怒/心怀怨恨的孩子,另一种是沮丧/泄气的孩子。在心理上,我们要应对的是,握着拳头愤怒的孩子,或者耷拉着肩膀沮丧的孩子。第一类孩子在愤怒中爆发,第二类孩子则因挫折而沮丧。不理智的家长激起了第一类孩子的愤怒,也会让第二类孩子在失败中崩溃,喃喃地说:“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在极端情况下,第一类孩子会愤怒地踢墙,好似要杀人的样子;第二类孩子则会坐在地上哭泣,仿佛想自杀一般。

母亲以为我对父亲的怒气,足以让我痛下杀手

当孩子心里感觉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唯一的后果就是沮丧吗?

不,还有愤怒,而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略。有些孩子并未表现出沮丧,但是他们会爆发出反抗。

我曾无数次地回想起,自己被父亲激怒的情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确定那并不是他的本意,实际上,父亲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是他的脾气反复无常,让我常常感到愤怒。

有一幕场景令我印象深刻:我走进了厨房,母亲正在做饭,我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巨大的切肉刀,然后告诉她,我要去另一间屋子杀了父亲。尽管我当时故意弄出各种声响,以显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但我真的只是在虚张声势。我很生气,但并不是真的想要杀死父亲。

当然,母亲吓坏了。我之前从未见过她那样慌张和恐惧,她的表情让我害怕。我意识到,自己让母亲的情绪接近崩溃,所以,当她让我交出刀时,我照做了。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跟我谈起过那件事,或许母亲从未告诉过父亲,她后来也没有问过我当时的真实想法,这件事慢慢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让我觉得在他们心中,我的想法并不重要。我常常想,如果父亲能够看出我的愤怒,并且主动对我说: “我能看出你在生我的气。让我们来聊一下,说说我做了什么,让你这么伤心生气。”若是这样,结果又会如何呢?

而今,我已经忘记了当初愤怒去拿刀的原因,但是种种感受,却至今难忘。

得不到爱的孩子会怒火中烧,他们也许会将愤怒隐藏在内心深处,纵然表面上冷静下来了,但当怒火再次降临时,他们就会不顾后果地爆发。新闻中经常会报道,某个孩子——通常是青少年——带枪去学校,随意射杀同学和老师的事情。大多数生气的孩子,是不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事,但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对于这类事件,虽然孩子的父母并不是直接责任人,正如本书第三部分“家庭回报圈”将说明,除了受父母的影响之外,孩子是如何自己做出抉择的。但尽管如此,教子名言明确地告诫:“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怒儿女。”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谨记。

虽然父母不必担当孩子的错误,但也应该意识到,父亲犯了错会使子女的成长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三四代人。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很重要,它势必会造成短期甚至长期的影响。

好吧,让我们放轻松

得知自己的行为会在情感上摧毁孩子,甚至会将他们送进监狱甚至地狱的时候,家长都吓坏了。但光目瞪口呆是没用的,不管怎样,请先深呼吸,让我们放轻松。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让孩子沮丧或生气。事情发生后,孩子觉得没有得到爱,父母觉得没有受到尊重,在两败俱伤中,也让很多小事情发酵成了大问题。当家庭疯狂怪圈开启时,不管你是否同意,这件事都会变为问题。请记住,解读的第一步是,从两个层面上辨别到底发生了什么:

1.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2.我心里到底又是怎么想的?

为人父母,要试着通过孩子来了解自己,也要试着通过自己来了解孩子。

当孩子感到沮丧或爆发时,家长必须问自己:“孩子是不是觉得没人爱他?”当父母感到沮丧或爆发时,家长要问自己的是:“我是否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

如果孩子的行为惹怒了家长,作为家长必须后退一步,审视局面,然后问自己:“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让我感到心烦,孩子又为何会心烦呢?为什么一桩小事会变成大问题?”一开始,孩子或许只是拒绝上床睡觉,或是夜里很晚才回家,但是之后,事情会迅速升级,成为深深打击孩子和父母的严重事件。

事例:如何在解读时辨别

当一件事成为问题时,关键是要明白一点:孩子心中想的,与父母想的完全不同。但归根结底问题在于孩子觉得没有得到爱,父母觉得没有受到尊重。让我们看看三个不同的场景,分析事情是如何升级为问题的。

当妈妈要求一个四岁的女儿结束游戏,必须去睡觉时,她生气地跑去另一间屋子,找到玩具箱,拿出了泰迪熊和洋娃娃。她的妈妈追在她身后,抓住她的胳膊,大声叫嚷:“不行!不能再玩了,你该睡觉了!”妈妈拎起又哭又闹的女儿,将她带回卧室。

当这位母亲将孩子放在床上后,她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喃喃地对自己说:“为什么这孩子总是让人为难?为什么她就不听话呢?”

这原本只是一件小事——孩子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家长要求孩子暂时不要玩了,结果事情却成了问题:母亲觉得很失望,感到精疲力竭。之后这位母亲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儿不照我说的去做呢?为什么她不听我的话呢?同时,这个只有四岁的小女孩也很伤心,在床上大声叫道:“你根本不爱我!”然后她在哭泣中睡着了。

一位父亲责骂了自己十岁的儿子,原因是儿子将棒球扔到了沙发坐垫的空隙里。就在几天前,这位父亲便告诫过儿子不要在家里扔棒球。男孩表示:“我忘记您说过这件事了。”他的父亲大嚷道:“你撒谎!如果你再说谎,下午的少年棒球联赛你就别去了!”

从孩子灰心丧气地瘫坐在沙发上的那时起,事情便不只是在房间内扔棒球那么简单了。这变成了一个爱与尊重的问题。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父亲冲儿子发火的原因是,沙发旁边放着价格不菲的灯,他怕儿子打碎灯。况且在几天前,父亲已警告过儿子,他不相信孩子真的就忘了。他认为孩子在说谎,这种不诚实简直要逼疯他,父亲觉得孩子不尊重自己,所以父亲发火了。另一方面,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父亲不爱自己,所以儿子感到很沮丧。儿子含着眼泪,靠在沙发上,他觉得父亲坏极了,竟然认为自己在说谎。

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一位母亲因为十五岁的女儿没有收拾房间,就冲着女儿喊叫,而女儿也不甘示弱,嚷得更大声。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不再是没有整理房间那么简单了。女儿感到愤怒,因为母亲还把自己当小孩,干涉自己的生活。而这位母亲又作何感想呢?她觉得孩子一点也不尊重自己,因为这已经是她这个星期第三次提醒女儿整理房间了。母亲认为,“作为儿女,要听从父母”,但她的责备却让女儿更加无礼,因为此时,家庭疯狂怪圈已经开启了。

以上是三个典型的场景。也许就在今天早上或者昨天晚上,你也经历了相似的事情。解读的第一步,就是留意到孩子的沮丧或愤怒。接下来,你要问自己:“孩子会不会觉得我不爱他?”同时,你也要认识到,或许你自己也被沮丧或愤怒蒙住了心智。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你要问自己:“我是不是觉得孩子不尊重我?”

不要害怕承认,你觉得孩子不尊重你

作为父母,别不好意思承认:“没错,我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有些父母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所以必须控制好局面,一定不能承认事情出了差错。而我认为,更好的做法是认清发生了什么事(解读),然后承认现实。你很愤怒,觉得没有受到尊重,这很正常,没什么丢人的,就如我们的那次家庭旅行直转急下时,莎拉在休息点想的那样:“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话,我真是一个差劲的母亲。”

当我们承认自己感到不被尊重,并且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家庭疯狂怪圈后,接下来就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我们该怎么做?让我们回头看看上文的三个例子,先谈谈那个十几岁的女孩,最后分析那个学龄前的孩子。

我经常会和一些父母聊天,这些父母都曾与自己十多岁的孩子发生过冲突,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冲突的原因是什么。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我对此却深有同感,因为我家的三个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我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身为父母,只要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或一脸冷漠,或怒气冲冲地面对我们时,我们的心里就会忍不住想:这些孩子本应该尊重父母的,他们怎么可以像现在这样!于是,孩子惹怒了你,而且这种情况不断上演。

这时,你的第一个念头大概就是,冲上去责备孩子不尊重父母。但是,你自己可能也已经意识到,那样做并没有用。现在,是时候该解读你的孩子,了解一下他们内心的想法了,这样能有效避免矛盾升级。你可以问一下自己:“孩子究竟是真的不尊重我,还是他还不够成熟?”毕竟,青少年通常只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并不太在意其他人的感受。

因此,尽管可能很难,但你必须后退一步,问问自己:“孩子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记得要保持诚实,当你不再被怒气充斥内心时,也许会发现问题的答案是:“是的,的确如此。”

你要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是:“我能保持冷静吗?我是否不假思索便认定孩子不怀好意,故意不尊重我?”即使你处在盛怒中,也需要深吸一口气,提醒自己孩子总有一天会成熟起来,会关心他人的感受。

我承认,当你觉得孩子不尊重你时,考虑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你想要摆脱家庭疯狂怪圈,你就必须这样做。不要一感觉自己受到冒犯,就认定你的孩子不尊重你。尤其是,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没有整理床铺、衣服散落在地板上等这样的生活细节,就认定你的孩子不听话,不在意你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先假定孩子是无辜的。

让我们回到之前的事例,那位十五岁的女儿可能原本要整理房间,但是她正好收到了朋友的短信,内容是关于学校新来的一个帅气男生,而那位男生又是她心仪的对象。当然,孩子们发起短信来通常会你来我往,没完没了,比起收拾毛衣,或者把脏衣服放进收纳筐,她们肯定对聊天更感兴趣。没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女儿没有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她既不成熟,又以自我为中心,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她不尊重父母。

请相信,我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我也有着同样痛苦的经历。当女儿十多岁时,我时常觉得,如果邻居家三岁的孩子去了乔伊的房间,屋内的一片狼藉准会让那个小孩迷路,到时候就是派出一支搜救队也得花两天时间才能找到人。我一度考虑把衣架钉到地板上,那样所有的衣服都会好似挂了起来。但是你猜怎么着?现在的乔伊已经出落成一个成熟能干的年轻女性,她再也不像以前一样生活,至少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我说这些,并不是让你对孩子的无礼行为视而不见。但是很显然,尽管当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不负责任、不成熟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时,你必须要采取行动,但是,依然要尽可能地保持耐心。如果你已经和孩子有了约定,而且她也知道你期望她能让房间保持整洁,那么你就该提醒她,让她解释为什么没按约定去做。如果你事先已和女儿商量好了违反约定的后果,那么提醒她这些后果是什么,比如不收拾房间就不能打电话。至于你是否这次就要执行约定,完全取决于你。(关于如何应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更多内容请阅读第7章:管教)

莎拉和我的一条经验是: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你越是能够尊重孩子不断增强的独立意识,孩子越能感受到你的爱。当孩子十多岁时,他们不仅需要你的爱,也日益需要你的尊重。所以,让他们知道你的期望,并执行你们的约定,这不失为尊重孩子的一种方式。迁就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尊重,也不利于增进你们之间的信任。当孩子步入青少年阶段,很快就能学会什么是爱与尊重,就像你年轻时那样。当你还是个少年或少女时,心中一定也冒出过这样的念头:“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尊重我的想法?为什么就不能信任我呢?”(详细内容请查阅第10章:粉色的教育与蓝色的教育)

下面,我们说说那个十岁男孩一再将棒球扔进沙发坐垫的事情。如果你恰好也有一个接近青春期的儿子,一定对这样的场景感同身受。如果你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威胁不让他去参加棒球比赛,那么也就意味着,家庭疯狂怪圈正在启动。不如在发火前先停下来,不要任由情况失控。你需要做的,是当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解读。

没错,你的确提醒过他不能在家里扔棒球玩,而他也确实没有按你说的做,但这并不代表他是故意在和你作对。或许,他一时兴起忘了你的要求,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他不是想公然违抗你,对你不敬,他只是还不懂什么叫作不负责任。十岁的孩子通常只顾自己,一心想着扔球玩,就忘记了你的话。对于孩子的错误,自然需要受到严厉的管教,但是如果你大声呵斥孩子,说他是个骗子,那么只能让家庭的疯狂怪圈持续下去,两败俱伤。

至于那个总想继续玩耍,不愿睡觉的四岁女孩,在这种情况下,我倾向于支持母亲的做法。面对女儿的失控行为,母亲要做的应该是去追赶抓住她,然后将她带到床上。要不然,难道还要任由孩子随心所欲吗?当然不能。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必须赢得这场意志的较量。

女儿哭泣着进入梦乡,母亲该对此感到愧疚吗?大可不必。但如果母亲因为女儿不听话,就该觉得孩子不尊重她吗?那就更没有必要了。小女孩才四岁,说她幼稚不懂事,那是名副其实,但并不见得她就是在不尊重父母。

从女儿的角度来说,在哭泣中睡去的她,是否觉得没有得到关爱呢?也许是这样,但更有可能,孩子只是在自怨自艾。别忘了,她才四岁,而且还有点任性,她喜欢随心所欲,而得不到满足与感受不到爱,是两码事。

我对此的看法是:当你开始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自己的世界,也与从前不再一样。你不会一看到床铺没有整理、棒球在客厅乱飞,或者让他睡觉他却不睡时,就立马认定他在故意不尊重你。而是会分析事情的合理性,并找出应对之法。判断孩子的想法很重要,不管是对待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你做出错误的推断,那么你肯定会感到愤怒,而愤怒之下做出的反应多半过激。你怒气冲天,孩子也委屈得眼泪涟涟,认为你不爱他,然后他的反应,只会愈发让你觉得他不尊重你。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不论是没有收拾房间、不负责任地乱扔棒球,还是拒绝睡觉——情况都已经恶化,家庭疯狂怪圈开始高速转动,发出赫赫风声。

在激烈对抗中,保持镇静

父母看似没有爱心的反应,再加上孩子或沮丧或愤怒的应对,让疯狂怪圈越转越快,仿佛一出闹剧。想让闹剧落幕,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相信孩子只是不成熟,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故意表现得不尊重家长。而在调整想法的时候,行为上也要注意保持镇定,尽可能避免以下行为:

· 冲孩子大吼大叫,进而导致孩子也反过来冲你大吼大叫。

· 朝孩子发火,即使他们已气愤地坐在地板上。

· 对孩子说:“你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孩子!”这相当于宣布我们自己是全世界最糟糕的父母。

· 告诉他们说谎会受到惩罚,却又不执行。

· 激怒孩子,让孩子失去信心。

· 在孩子噘嘴、沮丧时,自己也感到难过。

·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我们也采取不理智的行为。

· 因为孩子说出愚蠢的话,做出愚蠢的行为,我们就失去理智和耐心。

以上这些行为,是父母的大忌,对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执意将孩子的不成熟、自私和不负责的行为视为不尊重你的表现,你通常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继而,你强硬的态度会加剧家庭的疯狂怪圈。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唯有爱与尊重。当我们觉得孩子不尊重自己时,千万不要因此不爱孩子,或者恼羞成怒。当孩子想要以不尊重家长的方式得到关爱时,家长一定不能针锋相对,甚至加倍奉还,希望通过减少对孩子的关爱得到尊重。我们先要做个冷静的成年人,才能当好家长,这句话千真万确。所以,我们必须以成熟的方式处理家庭冲突,当出现激烈争执时,保持冷静,克制自己。

发生矛盾时,解读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关键的第二步——采取实际行动,让孩子确信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他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只要心中有爱,一切皆有可能。

在下一章中,我将会说明如何去做。


第3章

终止家庭疯狂怪圈(下):平息风波

在第2章中,我们探讨了终止家庭疯狂怪圈的第一步,即解读孩子和你的内心世界。我们已经见识过,有时候一眨眼的工夫,芝麻大点的事都会演变为大问题:孩子认为你不爱他,同样地,你也会觉得孩子不尊重你。

虽然解读很重要,但是它只是终止家庭疯狂怪圈的第一步。想必大家在电影中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定时炸弹在倒计时,主人公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决定剪哪根线。就在最后几秒钟的时候,主人公成功拆除了炸弹,停止了引爆装置。喔唷!危险解除了!

为人父母,其实每天都处在拆弹状态。先要找到炸弹——解读为什么会和孩子启动疯狂怪圈,然后拆除炸弹——平息风波。只是,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消除孩子的消极反应和负面情绪,防止陷入疯狂怪圈呢?

渴望关爱是孩子的天性。不幸的是,孩子还有一种天性,那就是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时,就会做出不尊重父母的行为。每当这种时候,作为家庭中的引领者,父母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而是要在高于孩子的高度上,努力平息孩子的哭泣和尖叫。

渴望得到尊重是父母的天性。同样不幸的是,父母还有一种天性,这就是当他们得不到尊重,觉得被冒犯时,就做出不爱孩子的行为。我们必须克制自己的鲁莽,避免以牙还牙。

当父母发现疯狂怪圈的源头,接下来又该怎么做呢?你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让怪圈戛然而止。在第2章,我曾经提到过其中的几个步骤,而现在,我将给出整套策略,并列出它们的顺序,以便你作为参考。

·暂时叫停。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不尊重你。

·向孩子解释家庭疯狂怪圈。

·让孩子确信你是爱他的。

·原谅孩子的不完美。

有时候你可能要经历所有的步骤,而在其他情况下,你可能只要叫停就足够了。这些步骤中,有些步骤的内容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重叠,但它们对于摆脱家庭疯狂怪圈确实很有用。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原谅孩子的不完美,也要避免自己去追求完美。尽管我和莎拉堪称专业人士,但我们也并不是完美的父母,下面将分享一个发生在莎拉身上的故事:

有一天,我在和大儿子乔纳森谈话,他对我说:“妈妈,你想要一个完美的家庭,但这是不可能的事!”儿子的话顿时让我不知所措。我从来没有说过要什么完美的家庭,但是,显然我在孩子面前无意中表现出了这种意图。我出生在一个不美满的家庭,所以我决心要有不一样的作为。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在奢求一件不可能的事。独自一人时,我反思了儿子的话,不禁流下了眼泪。我经常祈求上天能够让我弥补错误,但是我竟奢望它能赐给我完美的孩子。

在阅读这本书时,你会知道我们并不是完美的家长,我们的孩子也并不完美,世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家庭!你应该备感鼓舞……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疯狂升级时,请暂时叫停

一位智者的一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如何平息风波:“挑起纷争,如水之破堤;争吵爆发前,当搁置争议。”简单说,就是当你意识到争吵或纠纷即将升温,就要马上停止冲突,就在此刻,就在现在!然后,等所有人都冷静后,再解决问题。

当我和一些家长聊天、分析各自的家庭状况时,我确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不必要的争吵,因为我们总是任由家中的疯狂升级而不去喊停。我们都经历过这些不愉快,以至于将一件小事演变得不可收拾,最后两败俱伤。此事正确的解决方式是,在矛盾爆发之前停止争吵。小孩需要回到自己的房间,或坐在椅子上好一会儿才能冷静下来,而大一点的孩子和成年人大约十分钟就可以恢复镇静。在我家,莎拉会将发牢骚的孩子们赶回各自的房间,以求暂缓局面,有时她会坦言:“我想要回到自己的房间,拜托了,让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清净一会儿。”孩子们或许不理解那时那刻母亲的意图,但是当家长的应该都明白,这种做法能避免父母从生气转为暴怒。

我过去常对孩子们说:“我们需要冷静一下。”因为我知道,当情绪激动时,我们便无法妥善地处理问题。所有人都需要冷静下来,怀着对彼此的尊重和爱意进行交谈。通过叫停的方式,我努力向孩子们表明,过一会儿我们便可倾听彼此的忧虑。我们有一条重要的规则,那就是,孩子在讲话时要尊重家长,同样家长讲话时也要关爱孩子,这样才算公平。

用个比喻就是,孩子开着一辆“关爱号坦克”,而我们则驾驶着“尊重号坦克”。孩子的“关爱号坦克”连有一根输油管,源源不断输送着父母的关爱,当我们踩在这条输油管上,或者他们误以为我们这样做了的时候,由于他们的坦克缺乏了关爱,就可能在激动之下做出不尊重父母的行为。及时叫停,能帮孩子们冷静下来,有礼貌地与家长展开谈话。

相应地,家长的“尊重号坦克”也连了一根输油管,输送着孩子的尊重,但当孩子将输油管踩在脚下并大喊大叫时,即使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需要冷静下来,怀着对孩子的爱,尽力缓解局面,终止家庭疯狂怪圈。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这正是该求助的时候:“上天啊,请帮助我理性应对这一切,千万不要发火。”不论何时,当孩子踩到你的输油管时,请永远记得,你是成年人,作为相对成熟的那一方,你有能力选择到底是引爆感情的炸弹(当然这是下策),还是当场拆除炸弹,化解矛盾。

下面,请允许我问你一个很私人的问题:你是否有时对孩子比较暴躁?我相信,即使平常再镇定、再不容易生气的家长,也总有一些时候会情绪失控。然而,家长情绪失控归根到底是家长的问题,错并不在孩子。孩子或许是事件的导火索,但是选择权却在家长手中,我们既可以选择平息风波,让所有人恢复平静和谐,也可以选择大发雷霆,让所有人陷入家庭的疯狂怪圈。

老实说,家中的疯狂会加剧恶化,并不是因为孩子不成熟,而是因为家长不成熟。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惹怒了家长,而是孩子的行为让家长暴露出了暴躁的个性。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家长都性格温和,但是却可以建议所有家长都学会建立新的模式:遇事不要急着生气,而是先停下来保持冷静,以此摆脱疯狂怪圈。

暂时叫停,可能是你在情绪起伏时唯一需要做的事。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却很奏效。一天,女儿给我们发来信息,讲述了我们两岁大的孙子杰克逊的一件趣事。他正在玩耍,忽然,递给了妈妈一节坏掉的火车轨道,然后说道:“坏了,电池。”妈妈告诉他,这种情况即使换了电池也修不好,并问是不是他弄坏的。他说是的,并说他需要暂时休息一下。妈妈问他需要多久,他说:“三分钟。”杰克逊弄坏了玩具,心情沮丧,需要冷静一下。一个两岁的孩子居然知道这点,这让我的女儿很感慨:“要是当父母一直都能这么简单就好了。”当然孩子并不能总是做到暂停,但是父母却必须成为家庭的保险丝,具有熔断的力量。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不尊重你

毫无疑问,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假使你在发火前暂时叫停,但是心里的怒气仍在,那种未受到尊重的感受仍在。所有这些,都需要等你冷静下来时好好思考。正如第2章中提过的,你的孩子可能是不负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孩子不尊重你。请永远记得:不负责任与不尊重父母,是两码事。

尽管孩子有时会很执拗,违背家长的命令,但是做父母的不能就此认定,他们是在故意找碴儿。孩子只懂得活在当下,他们才不会在一大早起床时就盘算要怎么让家长生气。

我们要认定孩子是善意的,尽管他们有时会不听话。父母要不停地问自己:“这种情况下,我是否该用爱化解愤怒?”通常,如果我们能这样做,家庭疯狂怪圈多半就无法转动起来。

在两个儿子还小的时候,当他们小打小闹时,我多半会出面叫停,将他们分开,让他们各自冷静。通常,出面叫停就能解决问题,十分钟以后,他们就会和好如初,去屋外一起玩接球游戏。之所以能化矛盾于无形,是因为我懂得不能过多介入他们的争执。我们有一句谚语:“介入与己无关的争端,如同抓野狗的尾巴。”

我确信你明白突然猛拽一只狗的尾巴是件很愚蠢的事。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同样的事?

但是,尽管我深谙此道理,但也必须承认,有好多次我也做过这样的傻事,在该叫停的时候,急切地跳出来,如同“去拽狗尾巴”,而这只会助长家庭疯狂怪圈的启动。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我已经告诉他们不要再吵,但他们却不听话,因此,我认定他们是在藐视我的权威。于是,我不自主地进入“军校模式”(大学第四年时我获得了上尉军衔,属于部队的第二长官。我负责低年级学生的训练,确保他们恪守军规,受训的学员都会服从我的命令,并且尊重我,因为如果他们不服从,我有权让他们的日子不好过)。在“军校模式”下,我希望孩子们能像那些学员一样尊重我。但家庭与军校终究不同。压力让我丧失智慧,我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尊重我,但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我,他们只是在单纯地争吵而已。但是由于我对他们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解读,于是选择训斥他们俩或其中某一人,于是让情况恶化,最终再度引发争吵。

讲授“家庭疯狂怪圈基础课程”

当孩子们大吵大闹时,家长感到不受尊重,就会做出消极反应,反过来,孩子又会感到痛苦,觉得没有得到关爱,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应对呢?在一开始应对家庭疯狂怪圈时,所有人都感到千头万绪、手足无措,这时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呢?事实上,现在正是向孩子讲授“家庭疯狂怪圈基础课程”的绝佳时机!首先,你要为自己失去冷静而道歉,然后告诉孩子:“你要知道,我们正在陷入家庭疯狂怪圈。”接下来,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向他们解释以下道理:得不到关爱的孩子,会不尊重父母;没有受到尊重的父母,也会表现出不爱孩子。这样的结果,只会开启家庭疯狂怪圈,让所有人都不高兴。

究竟该在孩子多大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向他们讲授家庭疯狂怪圈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在他们能够与家长讲理,并且解释自己行为动机的时候。很多孩子在六七岁时便能做到这些,而有些孩子可能要更晚一些。凭你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你应该能做出判断。如果你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或者已经成年,性别差异会成为影响他们处理彼此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我们家,两个儿子有时会以粗暴唐突的方式与妹妹说话,令妹妹感受不到他们的爱,而女儿也会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讲一些无礼的话,触怒她的哥哥们。孩子们需要懂得,他们的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并不只是因为他们说话的内容,还在于他们说话的方式。(详细内容请查阅第10章:粉色的教育与蓝色的教育)

对于孩子而言,疯狂怪圈这个概念无疑是陌生的,因而,在向孩子们讲授家庭疯狂怪圈时,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他们之所以会觉得没有人爱自己,很可能只是因为自己正好心情不好,或者刚刚度过了糟糕的一天,或者为了某件事感到沮丧甚至生气。在这些时候,他们很容易认为身边人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孩子们不会耐心分析自己的难过从何而来,他们只会因此说出粗鲁的话,和做出无礼的行为,反过来让身边的人难过。有时,你可能会严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觉得你似乎并不在乎他们的感受,因此,他们会变得越发无礼和愤怒,并以此作为反击,一来二去,你们就进入了家庭疯狂怪圈。

想让孩子与你一起终止疯狂怪圈,首先就要让孩子们理解,有时父母表现出的粗鲁无礼,并不是有意为之。

我们需要让孩子理解,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会“踩到对方的输油管”。孩子的输油管通往“关爱号坦克”,而父母的输油管则通向“尊重号坦克”。孩子需要爱,就如同需要呼吸空气一般;同样地,家长需要尊重,也如同需要呼吸空气一般。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当感到自己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不由自主做出过分的行为。

在告诉孩子关于家庭疯狂怪圈的概念后,我们可以询问孩子:“当家庭疯狂怪圈开启时,我们该如何终止它呢?”孩子们都会很乐意帮助父母解决那些看起来很重要的问题,他们会积极提供解决方法,而且不少想法会让家长大吃一惊,豁然开朗。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则可以说得更加直接:“当你表现得很无礼时,我很难对你做出恰当的回应。不如让我们先冷静一下,然后再解决手头的问题。我需要你在讲话的时候,能够表现出对我的尊重。现在,你能够有礼貌地和我说话吗?”听完这些话,孩子会很容易学着向我们表示友好,以此化解消极的情绪。

一位母亲写信告诉我:

我家的三个孩子年龄相仿,他们经常会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有一天,我让孩子们坐在一起,向他们讲述了家庭疯狂怪圈。我们谈了大概有十分钟,这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今天早上,以赛亚对我说:“妈妈,我和伊桑现在处于幸福圈,因为我们对彼此很友好。” 接着他还说,有时他表现出友善,只是因为他想要比伊桑“更加成熟”。我笑了笑,跟他说,有时候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对孩子解释家庭疯狂怪圈,并告诉他们及时喊停的重要性,能帮助孩子们学会与兄弟姐妹相处,并尊重彼此。只是,这个工作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需要不停地去做,从他们入学前一直延续到高中甚至更久。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要将自己当作一名教练,不厌其烦地重复和练习同样的动作和技巧。

让孩子确信你爱他

家长深知自己对孩子的爱一直坚定不移,但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这一点,那么家庭疯狂怪圈就不会停止。尤其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容易被吓到,而我们却未必知道。小孩很敏感,他们会将家长的消极反应解读为厌恶,甚至是憎恶。家长知道自己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但孩子可能会认为,我们对他们毫无感情,正想尽办法要摆脱他们。

我总是强调父母的消极反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将其忘记。风波,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消极的过程,而平息风波,是指我们可以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孩子是因听觉而信任的生物,这意味着他们只相信自己听到的内容。因此,当教育孩子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从言语和肢体上表现出对孩子的爱。这些都是能让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感到安心的举动,可以迅速终止家庭疯狂怪圈。

上天赋予了我们爱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必须向孩子展现爱意。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爱足够强大,足够深厚,谁又能抵挡我们呢?

只是,有个问题似乎一直悬而未决,那就是,当我们向孩子表明自己的爱时,我们是否该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伤心和气愤?我认为,我们没必要百分百隐藏,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地表达沮丧的同时,说一些让孩子确信你是爱他的话。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表达出爱,在表达爱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变得温和。例如,家长可以直视孩子的眼睛,说出自己真实的感想:

·“尽管我很爱你,但是在我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却没有做时,我觉得很难过。”

·“你知道我是爱你的,但是我无法接受你的行为。”

·“我爱你,但你也太让我失望了。你既没有收拾床铺,也没有穿好衣服,甚至连按时吃早饭也做不到,而且这种情况都持续三天了。今天我不得不让你先回楼上,收拾好床铺,穿戴整齐,然后再来吃饭。我很抱歉,但到时你就得吃凉了的鸡蛋了。”

……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