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被遗忘的圣灵 联系客服

原价
¥28.00
销售价
55.00
  • 累计销量5
  • 浏览次数3116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18804511 【美】弗朗西斯·陈Francis Chan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7-9 32
商品细节


【内容简介】

 圣经上说,“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徒1:8)然而,当我们检视自己的生命、环视自己的教会时,很多时候发现上帝的子民所展现出来的样子和圣经中所描述的相差甚远。我们常常对书本知识津津乐道,对圣灵有各种理论上的争论,却不清楚当圣灵真正在我们身上发挥能力时,我们会有怎样的经历和转变。

 作者弗朗西斯·陈牧师通过研究圣经经文,鼓励读者回归圣经去看上帝自己如何描述圣灵。作者提醒我们,上帝对他的跟随者有着超乎想象的计划,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正视圣灵,所以生命停滞不前。我们要回到圣经根本,学习顺服圣灵。书中列举出许多真实的见证,向读者展示顺服圣灵而活的人是怎样的——这些人如何借着上帝的力量去爱他人、舍己服侍他人。作者呼吁我们不仅要通过圣经归正自己的认识,也需要在生活中操练,活出真正属神的生命。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陈(Francis Chan)是美国房角石教会(Cornerstone)的建堂牧师,他于1994年在加州西米谷市创建了该教会。在2010年五月,他离开房角石教会,亲自参与到服侍国内外贫困人口的事工之中。他还是永恒圣经学院(Eternity Bible College)的创始人,是以扶贫为宗旨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基金会——儿童饥饿基金(Children’s Hunger Fund)的董事会成员,并且也是致力于美国贫困城区教会建立的城市宣教组织——世界影响基金(World Impact)的董事会成员。除本书之外,他还著有其他两本畅销书——《狂热的爱》和《得人如鱼:回归圣经带门徒》。这两本书均已在中国大陆出版。弗朗西斯•陈是华裔,中文名为陈恩藩,他与妻子丽莎和七个孩子现住在加州。

目录

出版前言
致谢
前言
第1章 我已经有了耶稣,为什么还要圣灵?
祝福的故事:琼妮·厄尔克森·多田(Joni Eareckson Tada)
第2章 你害怕什么?
万一我又失望了怎么办?
我是不是真的想要这个?
我对声誉的关注成为了阻碍吗?
有益的“害怕”(或至少是正当的担忧)
祝福的故事:多明戈和艾琳·加西亚(Domingo and Irene Garcia)
第3章关于圣灵的基础知识
祝福的故事:弗朗西斯·薛华(Francis Schaeffer)
第4章 为了谁的益处?
对的原因
谁备受关注?
追求什么?
跟随者还是带领者?
当他引导时
祝福的故事:以斯帖·安·金(Esther Ahn Kim)
第5章 真实的关系
舒适(也许你的生活太安全了)
喧嚣(也许你的生活太闹了)
祝福的故事:托马斯和珍云(Thomas and Jen Yun)
第6章 别再惦记他对你一生的旨意!
祝福的故事:戴夫·菲利普斯(Dave Phillips)
第7章 超自然的群体
我们是一家人
所向披靡还是勉勉强强?
最后的祝福故事
后记

试读

出版前言

圣灵,并不是一个容易写的主题。正如本书作者弗朗西斯·陈牧师自己也说,圣灵这个主题太神圣了,人怎么可能写得好呢?但是,这个主题又至关重要,尤其是因为在美国,圣灵似乎已在大部分教会中缺位了。因此,本书中的一些讨论是陈牧师特别针对美国教会的现状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局限于美国教会内。

和美国教会类似,当前中国教会对圣灵的认识存在着不少争论或误解。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其他书本的讲论和个人的经验,单纯只看圣经中上帝自己是怎样描述圣灵的,我们对圣灵的认识会是怎样?陈牧师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都需要回归圣经,正视圣灵。

而且,不仅要正视圣灵,更要顺服圣灵。如果我们讲起圣灵头头是道,但自己身上却不见圣灵的果子,教会的建立也不去倚靠圣灵,那么我们其实是在空谈。陈牧师在本书中呼吁大家不要只是头脑上明白关于圣灵的真理,而是需要顺服圣灵,从自我中心的生活中走出来,活出完全信靠、完全摆上的生命。这些内容虽然是针对美国教会而写,但是认识圣灵、顺服圣灵却是全球各地每个教会、每个信徒都需要学习的功课,因此我们相信这本书对中国教会和中国信徒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除了《被遗忘的圣灵》,陈牧师还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两本畅销书——《狂热的爱》和《得人如鱼:回归圣经带门徒》。如果说《狂热的爱》是激励读者在生活中回应上帝的爱,《得人如鱼》是装备读者带领门徒,那么这本书就是在带领读者回归力量的源头——进一步强调我们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圣灵的大能,去做这一切的事情,活出上帝给我们一切的呼召。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你,让你在生命中真实的经历到,“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徒1:8)。

前言

你或许觉得,说圣灵是“被遗忘的”,有点言过其实。也许你会说:“教会有点过分关注其他的方面,这个我同意。不过要说我们已经遗忘了圣灵,未免有点夸张。”我不这么看。

在我看来,人们可悲地忽视了圣灵,而且,在各种实际的意义上,已经遗忘了圣灵。虽然没有一个福音派人士否认他的存在,但是我敢打赌:在美国,至少相当一部分经常去教会的人不敢确定,自己在过去一年的生活中,是否经历过圣灵的同在或圣灵的做工,而且许多人甚至不相信自己会经历这些。

衡量教会敬拜成功与否的标准,已经从关注圣灵是否运行其中,变成关注出席的人数。这种“娱乐型”的教会模式在20世纪80、90年代被广泛采用。我们每周来教会,无非是打发几小时的无聊时间,结果教会里充满了眼睛只盯着自己的消费者,而不是与圣灵相和且舍己的仆人。

也许我们已经在这种教会中太久太久,耳濡目染,对周围的一切见惯不怪,有时甚至乐在其中,以致很难看到问题有多大。但是,假如你在一个荒岛上长大,周围什么都没有,只能读圣经,20年后你获救并加入了一个典型的福音派教会,然后,你可能会感到非常震惊(理由有很多,其他的暂且不提)。在当代教会文化环境之外读了这么多年圣经,你会以为圣灵对基督徒而言必不可少,就像空气对于呼吸一样。你会看到,圣灵引导初代基督徒做了许多人难以解释的事情,他们过着与周围文化格格不入的生活,最终却将上帝恩典的福音传遍了世界。

圣经中的有关圣灵的记载,与当今大部分信徒和教会所经历的相差甚远。你会感到很震惊,因为许多现代教会中明显缺乏圣灵的同在。而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如果我是撒但,我最终的目标是要阻挠上帝国度的扩张和他旨意的成就,而我的主要策略,就是让参加教会的人忽略圣灵。这种情况的出现(而且我要说这是基督的身体中最常出现的毛病)与大部分人在教会中感到的不满,以及对教会本身的不满直接相关,我们知道某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缺失了。这种强烈的不满足感,已经让一些人远离了教会和上帝的话语。

我认为,缺失的实际上不是某个东西,而是某一位——就是圣灵。没有他,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行动,也只能取得与人的能力相符的微弱果效。这个世界不是靠人自己的爱和行动改变的;没有从圣灵而来的能力,教会也不能活出与其他属世团体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当信徒活在圣灵的能力中时,他们的生活就会显出超自然的凭据来,教会就会不由自主地成为与世不同的地方,世人也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这一点。没有他,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行动,也只能取得与人的能力相符的微弱果效。

写作本书时,我一直在想:圣灵这个主题太神圣了,人怎么可能写得好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害怕涉及的主题。但是,我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主题对各地教会(特别是西方教会)来说更重要了,因为在西方,圣灵似乎已在大部分教会中缺位了。我写这本书,肯定会带有西方的背景和视角。我知道在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这些地方,基督的身体还是充满活力、不断成长的,而且圣灵也很活跃。我也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上帝的工作也会不同,我认为这部分地解释了世界各地教会存在差异的原因。但我同时相信,如果人们渴慕圣灵,在他面前自卑,并且不会因追求财富或舒适而分心(像我们一样),那么在这些地方,圣灵显然更加活跃。

美国的教会太热衷于地上的国和属世的价值观,因此教会这盏灯台上的光芒已变得闪烁不定、几将熄灭。看出问题的人很多,但行动起来解决问题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们即便尝试解决,很多办法也是错的。我们不但缺乏对世俗文化应有的清醒洞见,相反还屈服于它,许多时候,我们的行事为人甚至和世人毫无分别。我不知道写这本书的想法是出于上帝的呼召,还是一种紧迫感,也许两者都有。虽然不认为自己有“权柄”来写这样一本书,但总要有人写,所以我写了。我相信上帝会为他自己荣耀的缘故来使用这本书。

对我们今天的处境而言,圣灵绝对至关重要。当然,他一直都至关重要;但我们也许可以说:今日尤甚。毕竟,如果圣灵做工,谁也阻止不了他;如果他没有与我们一起做工,无论我们多么努力,花多少钱,都不能结出任何真正的果子。当教会变成一个纯粹的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时,它就无足轻重了。当不用诉诸圣灵的同在,也能很好地解释生活以及教会发生的一切时,我们就偏离了教会最初被建立的目的。

也许我们缺失的不是神学,而是神学上毫不妥协的态度。我们的认识和实际的生活相脱节,许多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却没有勇气承认。讨论圣灵、三位一体等等教义的学术著作很多,但本书不属于这一类。我会用“显而易见”、“被人忽略”和“至关重要”这一类形容词,来描述我所揭示出的真相。

接下来的章节,我会探讨关于圣灵的一些基本道理(大多数人知道这些道理)。我们会深入查考有关圣灵的一些关键经文,并且看看我们自己是如何滥用、误解甚至畏惧圣灵的。借着这段敞开心扉的旅程,我希望大家能够超越自己过去对圣灵的理解,开始与圣灵自由交通……我们可以天天甚至时时地经历他。借着与圣灵同行,我们可以经常有份于他正在做的,而不是他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做过的;我们可以时时提醒自己,在圣灵里支取能力和智慧,并且切切祈求更多。一旦信靠圣灵的应许,我们就可以跟随圣灵的引导,不再沮丧,在软弱中充满信心和能力,并结出圣灵的果子。

我向上帝祷告祈求,希望你生命的改变会使人希奇,像我们在圣经中读到的一样:“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徒4:13)

本书读起来不一定很轻松。不管你来自怎样的宗教背景,面对圣灵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负担和偏见,你必须放下重担,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上帝的教导。你愿意这样做吗?

有些人听到“圣灵”这个词,就担心我会不会太“灵恩”;另一些人顾虑那些从来不提圣灵、也表现得似乎圣灵不存在的极端保守人士,也希望我别提圣灵。这里有许多成见(其中一些不无道理),也有许多不对的想法,并且在这个问题上,通常两个极端的错误看法都有。

许多人常常谈论——甚至炫耀——圣灵,但生活中却没有圣灵的果子;也有些人在神学或学术上谈及圣灵,却从未经历他;还有些人出于现实的目的,有意忽略圣灵,可想而知,他们也很少有与圣灵亲密相交的经历。然而也有少数人,虽然很少提到圣灵,但生活中却处处显出圣灵的同在和作为。

如果我说,要在两个不健康的极端之间寻求健康的平衡,可能有些人会很喜欢,但那不是我们要做的事。当我们谈到上帝的时候,平衡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上帝不是一种调料,用以调剂我们的生活。他要我们邀请他,进入我们,全然浸透我们。同样,说我们要在有关圣灵的事上寻求“健康的平衡”,那意思就是说,有些人感受到的圣灵太多,而另一些人感受到的圣灵太少。但我还没有遇见过哪个人拥有“太多”的圣灵,虽然许多人对圣灵谈论得很多,但我却没见过哪一个真正被圣灵充满。

人会不会拥有足够甚至太多的上帝呢?能不能达到一个境界——对自己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对上帝以及上帝大能的认识,感到完全满足呢?这是不可能的。每一次与上帝相交,不都是让我们更加渴求他吗?

更清楚的表述是,我不是在呼召大家走向一种错误的极端主义,而是希望大家能认识到:作为信徒,我们跟上帝的关系不可能一劳永逸。他是无限的,而我们是有限的;他永远有更多的方面要我们去发现,更多的爱要我们去经历,更多的能力要我们为他的缘故去使用。

当你承认,你不可能完全认识圣灵,也不可能经历他到“足够”的地步,只能不顾一切地寻求他,这样坦承之后,你会怎么样,我无法确切知道。我只知道,当你完全顺服圣灵时,基督会显大,而不是你显大(参约16:14)。

当我们觉得自己经历上帝“太多了”的时候,其实很可能是我们退缩了,没有将自己交托给上帝,而不是真的经历上帝的同在太多。当一个人说“谢谢,我只要一点点上帝”的时候,他其实是说:“我不愿将生命中那些自己真正在意的部分交给上帝,所以要抓住这个、那个,哦,还有那个……”

圣经告诉我们:这是不行的,我们的生命,必须完全顺服并仰赖圣灵。

保罗写信给哥林多人时,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而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为叫他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林前2:4-5)。在同一封信稍后的地方,他再次说“上帝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林前4:20)。

在今天的大部分教会里,我听到了许多高谈阔论和虚有其表的属人的智慧,却没有看到多少上帝的同在和能力。你呢?

我厌烦了关于上帝的空谈,想看到上帝借着我、借着房角石教会、借着全世界基督的身体来做工。我知道我们应该不止限于空谈,也可以开始着手做点什么。所以我要写这本书——希望和你一起探索,探索上帝怎样呼召我们,借着圣灵的同在和能力,做更多的工。

我拒绝此生停滞不前、永远活在当下的光景中。不要误解,上帝已在我生命中做了许多工作,我很感恩。但我确信,他还会做得更多:关于圣灵、关于上帝,还有比我们任何人经历过的更多的东西,在等着我去经历。我想去经历——不仅在头脑中,还会在生活中,用我整个的生命去经历他。

当你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希望你带着那种渴望经历更多圣灵的心情来读。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自己的心灵和生命,拥抱圣灵的同在,顺服圣灵的做工。借着圣灵的能力和同在,愿你读完这本书时,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人。

第1章 我已经有了耶稣,为什么还要圣灵?

不如干脆承认吧:我们信徒整体的属灵程度其实很低。我们一直在用自己衡量自己,直到我们完全失去了寻求更高属灵之事的兴趣……我们已经开始效法世界,寻求众人的喜爱,制造喜悦来替代从上帝而来的喜乐,并生产出廉价的人造能力来替代圣灵的能力。
——陶恕(A.W. Tozer)

我确信,目前教会有个极其迫切的需要:给圣灵空间,让他自由做工。我想大家都认同,现在的教会出了问题,有什么东西出了差错。但在“怎么办”这一点上,大家无法达成一致。大部分人都不会将现在教会缺失的东西和对圣灵的特别需求联系起来。

不久前,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是多么不愿鉴察自己——特别是在与圣灵相关的方面。那天,两个耶和华见证人来我家传教。我当时很忙,本来准备尽快打发他们走,但是当他们讲出他们那一套把戏时,我决定花点儿时间和他们聊聊。我温和地告诉他们,我觉得他们关于耶稣的教导令人感到非常不快,因为他们教导说耶稣和天使长米迦勒是同一个人。我告诉他们,我相信耶稣绝不是许多天使长中的一位,我相信他就是上帝。我的拜访者们回答说:“不是的,耶稣(米迦勒)是那唯一的一位天使长。没有其他的天使长了。”因此我请他们把圣经翻到《但以理书》10章13节,那里写道:“但波斯国的魔君拦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大君(就是天使长)中的一位米迦勒来帮助我。”我指出这句经文的意思很清楚:米迦勒不过是“大君(就是天使长)中的一位”。

这下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告诉我,他们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读过这节经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之后,我说:“你敢不敢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你在某一天坐下来好好读圣经,从中寻求上帝,但得出的结论却是,耶稣和天使长米迦勒是同一个人?我告诉你,绝对不可能!没有人会得出那样的结论。你相信它,仅仅是因为有人告诉你这个,而我不想站在这儿,像喂小孩吃饭一样给你灌输一些别的东西。”说完这话,我就发起挑战,让他们自己回去读圣经,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他们临走时,答应我会考虑这么做。
谈话结束后,我有点自豪,因为我把他们说动了,让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相信的东西。但我又禁不住想,这对他们来说公平吗?我自己有没有坐下来好好地读读圣经,并寻求它里面不证自明的真理呢?也许,我也只是被动地咽下别人灌输的东西,就像这两个门外的不速之客一样。

从那时起,我开始用全新的眼光来阅读圣经,就像以前从没有读过一样(尽管我已经读了好多年)。我祈求圣灵使它变得“活泼而有效”,求上帝“刺透”我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和不当的想法(参来4:12)。对我们这些多年浸淫在教会文化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操练。

当然,这样做也有危险,因为解释圣经本来就应该在一个信实的群体中、在彼此的监督下进行。但对于我们这些安卧在虚假平安中的基督徒来说,即便具备这样的条件,仍然不够,我们要透过现状批判性地评估,看看自己的生活多大程度上合乎圣经的标准。

我们大部分人都想当然地以为所信的是对的(当然了——因为对,我们才信嘛),却从没有亲自考察过。别人告诉我们说“事情就是这样”,我们就信了,毫不质疑。问题是:我们信的,多是合乎自己心意的,或是源自文化传统的,而不是基于圣经的。

那两个来我家敲门的耶和华见证人会重新考察他们的信仰,我们也应该重新考察自己的信仰。请记住,庇里亚人被奉为榜样,因为他们质疑所教给他们的东西。即使是使徒的教训,他们也要确证是否和经上所记的一致。“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徒17∶11)

我们迫切需要查验的领域之一,就是我们对圣灵的看法以及与他的关系。就像我前面说过的,如果你我从来没有去过教会,而只读新旧约圣经,就会对圣灵在自己生命中的工作抱有极高的期望。

想想吧。耶稣在预言自己受难时,告诉他的门徒有另“一位保惠师”要来,借此来安慰他们(参约14:16)。在《约翰福音》16章7节,他甚至说这是于他们有益的,因为他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他们这里来;他若去,就差保惠师来。然后在《使徒行传》1章4-5节,复活后,他告诉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在那里等候圣灵(门徒顺服,因为若有人从死里复活,指示你什么,你肯定照做)。耶稣的门徒完全不明白他们在等什么或者等谁,也不明白会发生什么。但他们满怀希望、满心相信,因为耶稣教导他们要等候这美好的礼物。

接着在《使徒行传》第2章,我们看到这个应许的成就方式的确使门徒震惊。圣灵的能力释放出来,没人听说过、更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大能。彼得谈到这奇妙的应许时说,任何人只要相信,就必领受所应许的圣灵。使徒书信告诉我们,圣灵奇妙的能力在我们里面做工,给我们能力去治死罪,并给我们超自然的恩赐。

如果我们读了这些记载并且相信,就会对圣灵满怀期待,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几乎被遗忘、只是偶尔被我们首肯的上帝的位格(而这恰恰是大部分美国教会的情况)。我们会期待:有了圣灵的新生命与没有圣灵的旧生命会大不相同。

然而,我们大部分人的实际生活并不是这样。由于某种原因,我们觉得不需要圣灵。我们不指望圣灵做什么,或者即使指望,也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或是被误导了的。按常理看,靠能力、经验和教育,不用圣灵帮什么忙,许多人也能过上(根据属世的标准)很成功的生活。

甚至教会的增长,不用依靠圣灵也能做到。坦白说,如果你把一个充满魅力的演说家、一个才华横溢的敬拜乐队以及一些时髦、新颖的活动组织在一起,人们就会来参加你的教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圣灵在那些来参加的人心里运行、活泼有效地做工,这只意味着你开辟出一个地方,可以吸引人在周日来待一两个小时而已。
不要指望参加这类聚会之后,人们会被感动,去敬畏上帝、敬拜上帝。更可能的情况是,大家会谈论音乐好不好、讲道是否吸引人,而不是那一位上帝本身,虽然他才是当初人们聚集成为教会的原因。

动态评分

5.0

5分(100%)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