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老得好优雅(好书收藏) 联系客服

原价
¥30.00
销售价
88.00
  • 累计销量5
  • 浏览次数1320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42642752 【美】琼·齐谛斯特Joan Chittister 上海三联书店 2013-9 32
商品细节

这是第一本深入老年各种面向,能让老年焕发全新光彩的书!

【内容简介】

  这本书探讨老化过程的很多层面,老化的目的和挑战、困难和惊喜、问题和潜力、痛苦和喜悦。这本书探讨被拒绝的感受,检视行动与存在的区别,以及自外于周围变化的孤立倾向。这本书还观察,当原有的人际关系结束、流动、转化、消失,或出现新人、新挑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书中谈到明日的可畏,永恒的神秘。也谈到怎么面对那一切。随着年纪而来的生命议题包罗万象,引导我们通往生命淋漓尽致的发挥,全面地更新我们。     

  这本书共有四十个主题,它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甚至不用按前后顺序来读。就像老年岁月,它要人读得慢一点,自省地读,更认真地读。一次读一个题目。要反反复复地读,就算不为别的好了,只为了听听生命的脉动,如何从前一个议题、前一个十年,走向下一个议题、下一个十年。 

  这个阶段是集大成的巅峰岁月,重新创造生命的岁月。不过,这段岁月给我们的礼物,不仅仅是活着的一口气,而是活得比人生任何阶段都更蓬勃的生气。

  齐谛斯特写这本书时是七十岁,为了取信于大家,她要保留九十岁时的修订权。

  本书繁体版被用于教会牧师讲道,以及对中青年信徒的培训。


【推介语】

  《老得好优雅》是一本令人惊异的智慧手笈,不但面临衰老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力量,而且,想以精神价值为生活重心、想在生活中重拾平衡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力量。琼‧齐谛斯特是世间之宝,文字的深度与焕发的光芒出人意表、令人愉悦。

                                          ──伦纳(Michael Lerner),

                                         《复元》(Tikkun)杂志总编辑



  关于衰老,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洞察人生的光芒自每一页射出,晶莹璀璨。这将是我今后的灵性阅读。我们这些一天天在变老的人更需要读它!

                                          ──葛理立(Andrew Greeley),

                                       著有《伟大的神秘》(The Great Mysteries)


  这一代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之一,献上了一场包罗万象的沉思飨宴,而其默想的主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日渐趋近。琼‧齐谛斯特的反思既睿智又淘气,而且安慰人心。她的书使大家都遗憾自己还没更老一点。

                                         ──库希纳(Lawrence Kushner),

                                     著有《一个爱的故事》(Kabbalah: A Love Story)

 

  在以青春为荣、以老年为耻的这个世界里,琼‧齐谛斯特关于衰老的一字一句都是珍贵的礼物。她以无数的睿智洞见邀请我们去了解,老年并不是从一个尽情发挥的人生退出来,老年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如果好好活出它,会使我们更接近生命之源。

                                        ──那思尔(Seyyed Hossein Nasr),

                                     著有《真理花园》(The Garden of Truth)


 《老得好优雅》洋溢着洞见、不服输、活力和勇气,并且具有信心──相信最终在上帝之爱中“一切都是平安”。这本书既显示了衰老的喜悦,也显示了衰老的挑战,并且鼓励我们去发现老年岁月带来的深刻精神意义。

                                       ──普列金(Helen Prejean),

                                     著有《越过死亡线》(Dead Man Walking)


【读者对象】

  这本书是写给濒临“老年”的人,刚收到退休人协会寄来的第一封邮件的那些人,他们明知自己年轻而健康,十分讶异怎么会收到那封邮件。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关心父母的人,他们关心父母可能会碰到的上年纪的问题。也是写给那些想要反思老化历程在自己身上逐渐显露的人。
    最后,这本书是写给不“觉得”自己老的人,不论实际年龄是多少,有一天他们呆住了,发现自己究竟没能逃脱老。

作者简介

琼‧齐谛斯特(Joan Chittister)是宾州伊利本笃会修女,还兼任当代灵修研究中心Benetvision的执行主任。她获有圣母大学硕士学位,宾州大学语言沟通理论博士学位。她写了45本书,其中12本获得天主教出版协会奖。她是联合国所支持的全球女性和平促进会(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的共同主席。作为国际知名的演讲者,她对正义、平等与和平的热情,激励着听众和读者,尤其是教会和社会的妇女。

目录

卷首语:生命的目的

遗憾
意义
恐惧
年龄歧视
喜悦
权威
质变

成就
可能性
调适
圆满
神秘
关系
讲故事
放下
学习
宗教
自由
成功
时间
智慧
悲伤

限制
独处
生产力
记忆
未来
不老
即刻
怀旧
灵性
寂寞
原谅
伸出援手
当下
体悟
信念
遗赠
卷尾语:薄暮时分

试读

卷首语:生命的目的

       凯瑞郡(County Kerry)的一月早晨。我的下方,岛岸巉崖外的大西洋,白色的浪头和汹涌的排涛冲击岩岸的细碎石屿,水沫掀腾。前两个晚上的暴风雨淋透了这座爱尔兰石头小屋紧依的丘陵,几个小时后,秃枝上水珠仍然不断滑落,使窗外的小溪狂野地流下山坡,冲进下方的山谷。这是凯瑞郡一个平常的冬日。
       虽然,对某些人来说,这个冬日并不平常。两天来咆哮撼地的狂风中,一艘拖网渔船和五个爱尔兰渔夫据报在海上失踪。今天早上,渔夫正式宣告死亡,风浪还太大,无法搜寻尸体。 那些人是谁,年纪多大,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一件事:生命跟时间都是幽灵。它们属于我们,同时又不属于我们。有人像遭逢当季暴风雨的渔夫一样,意外地离开了。而绝大多数人,如你如我,却一步一步地走过生命,一方面很肯定,自己永远不会停步,另一方面又很明白,要不了多久一切都会结束。
       在这样的时刻,安静而心头雪亮,我们有必要自问:老化、变老、老了、成为社会尊重的长者,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紧抓着生命不放,并不因为上年纪而松手,这点很重要。可是,生命不只是呼吸。生命是变得比自己更大,成为自己能成为的一切。不管做什么,不管年龄多高,不管社经地位落在哪个层级。
       这本书是写给濒临“老年”的人,刚收到退休人协会寄来的第一封邮件的那些人,他们明知自己年轻而健康,十分讶异怎么会收到那封邮件。
       不过,这本书同样是写给那些关心父母的人,他们关心父母可能会碰到的上年纪的问题。也是写给那些想要反思老化历程在自己身上逐渐显露的人。
       最后,这本书是写给不“觉得”自己老的人,不论实际年龄是多少,有一天他们呆住了,发现自己究竟没能逃脱“老”。这些人已经老得超过了自己想象中可能会活到的年纪。如今四周的小毛头称他们为“资深者”、“前辈”或“上一辈的”,甚至“老人”,尽管在同辈之间,他们不觉得自己跟一年前有丝毫不同。当然,除了年纪的明显迹象不算之外。而到头来,后者决定了一切。
       没有错,他们老了,而且一天天变得更老。至少在日历上看来如此。不过他们心里明白,自己正从生命的一点走向另一点,就算紧紧抓着这一端不肯松手,也没法阻挡自己滑向另一端。而他们不晓得该怎么看这件事。这辈子所知道的一切好事、一切成就,就此告终?该向大限低头,接受老来的疲惫困顿?或者,这不过是全新生命的起点?只是暂时迷失了目的?还是,生命的目的直到现在才浮现?不少人走下工作岗位后的岁月,并不短于坚守岗位的时光,既然如此,那么当然该想想这些岁月里隐含着什么,要求些什么,会提供什么。然而,关键在于到时候我们知不知道要去找的是什么。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搞不好是由我来写还太年轻。毕竟,我只有七十岁。为了取信于大家,我在此申明,我要保留九十岁时的修订权。
       然而此刻我要写的是,面对没有未来事业蓝图的人生,是什么感觉。
       我要写的是,这辈子一直跟我一起生活的长辈给我的观察,他们晚年的岁月充满生命力,尽管年龄早就超过多数人认为“有生产力”的阶段。
       我要写的是,人类在最后一个成长阶段如何转型,怎么活出生命的巅峰。
       老年学家说,我们的社会有三个“老年”阶段。老青年期,从六五到七四岁;老壮年期,七五到八四岁;以及老老年期,八五岁以上。三个阶段具有若干共同点,而每一阶段又各有特殊议题。
       高龄期跟人生初期(出生到二一岁)不同,向来没什么人着墨。事实上,老年学做为一门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层面来研究老化的科学,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展开。在那以前,任何关于年纪的研究都集中在延长青春或逆转老化的效应。然而,老年学至今仍然缺少精神层面的体察,而老年期却是人生中有足够资源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予以长期评估的唯一阶段。
       我要写的生命,超乎生理的层面,向心灵的成长延伸。其实,随着生命的生理层面削弱,通常心灵层面会增进。但是,我不会写随年纪而出现的生理变化,尽管后者并非小事,冲击也大。我要写的是,应付这些挑战的心理和精神姿态,才能真正决定我们从前一个阶段成长到下一个阶段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不会写死亡本身。死亡和年纪不是同义词。死亡能随时降临。年纪则只有真正有福的人能有。我要写的当然还包括,怎么样才可以称为自觉地、清晰地认识我们正在向大限逼近。
       我要写你,写我,写这段时光对我们的过往岁月与将来时光有什么意义。未来的日子长得很。
       得到岁月这份礼物的人,远多于了解它是礼物而非负担的人。身处晚年的人,并非人人了解或欢迎这份礼物。这本书写的是,拥抱这段幸运辰光并克服其沉重负担的大业。这正是晚年的心灵任务。
       这段生命很特殊—可能是生命中最特殊的一段。不过,伴随而来的是整个一辈子的恐惧和希望。想好好过这段岁月,需要抬头挺胸、生气勃勃地正视每一个恐惧和希望。生命不在年纪,不在我们能巴结上多少年的寿命。生命在于年纪增长,在于活出每一段人生阶段所特有的价值。像佛斯特(E. M. Forster)写的:“我们必须愿意松手放开我们的计划人生,才能进入正等着欢迎我们的人生。”
       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放下青春永驻之梦,放下对于变老的恐惧,去发现好好地老下去所内涵的美。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最后阶段并不是“非生命”;而是生命的“新”阶段。上了年纪的岁月,本当是很好的岁月:活动力不低,头脑灵光,经验丰富,充满好奇,对社会有意义,精神上有价值。
       可是,老得好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环,或许在于体察到老是有目的的。不管生命状态的优劣、社会资源的多寡,年老有它的道理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有用意,用意有不同而无高低。法国道德家朱贝尔(Joubert)说:“一个有用的生命进入黄昏期,会自备灯火。”老年照亮的,不只是我们自己(尽管这点可能十分重要),也包括周围的人。我们的任务是实现它。其实,这个末尾阶段是生命中最好、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怎么说呢?
       我们当中有谁不曾听过这句话,一遍又一遍被重复:“人只有一条命。”这话意味着,生命是一条不中断、不出错的直线;昨日所为、今日所做,都不能重来。一辈子抱着这种想法,有致命的危险。未来被塑进水泥,成功与失败冻成了永恒,明日有如遭到电线短路,永远无法修复。假使每一步都决定了下一步,那么永远没有新鲜事,没有改变。有的只是生物时间—命中注定、无从挣脱、永无终结的日复一日。现在决定了未来。
       但是,我的经验并不是这样子的。刚好相反,我的生命完全是一连串新的开始。
       在我年过七十,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于“生命是昨日的延续”这个观念,从不怎么在意。事实上,这个想法使我非常不舒服。感觉上是大人一边责备小孩一边坚持自己并不是在骂人—孩子马上觉察挨骂了,一如猎犬闻到鸟踪。“生命是昨日的延续”的意思是,一个人不管在哪个特定情况下做了什么选择,结果若非从此得救,就是万劫不复。仿佛“生命”是个不能分割的单调乏味的时间点,每一个现有的段落已经预定了未来的段落。
       我现在认为,人只有一条命的说法不能成立。事情的真相是:一条命只是串起来的许多段生命,每段生命各有自己的任务、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错误、自己的罪过、自己的荣耀、自己那种深沈阴湿的绝望、自己的种种机遇,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导我们走向同一个目的—幸福与自我完成。
       生命是许多小碎片镶嵌起来的图案,每一片都是自足的存在,每一片都是跃向其他部分的垫脚石。
       此刻,对我而言最明显的是,不论这些单独的生命片段是怎么构成一个连续整体的,它们都是分离的单元。每一段都分别存在,都独一无二,都以自己那部分组合起生命的全部。每一段都在更新我们。每一段都有目的。
       最初,你掌握到“活着”的基本内容。学会走路、讲话、喝东西不洒出来、不尖叫、不跺脚说“不要”—尽管你心里想做想得要命。
       然后在下一阶段,你学会上学、交朋友。或者,你学到了自己不会交朋友、自己有个什么地方是别人不喜欢的。因此,到头来你可能进不了那个核心分子的交游圈。好在,你利用自己内在某种不朽的实心材料,塑造了一个更稳固的自尊,下定决心不管人家怎么说,你都是好的。你开始发现自己里面的那个“你”。
       终于,你长大了。他们宣布你是成人。而且有意思得很,你真的觉得自己成人了。
       所以,你在某方面有了点能力,或许是得到哪家机构的认证,或许是生活中自学有成。你当了推销员或经理、小饭馆的大厨或皮肤科的医师、救火员或老师、牙医助理或焊工。你有了工作、专业、技术,能靠它立足世界的一个角落,刻下自己存在的记号。你碰上一个生活价值观跟你相配的人,找到了能一起打拚实现生活理想的伙伴,成了家安定下来,两人共同为将来的长远日子打算。或者,你选择独身,到处移居,探访世界,全心投入工作,或从事神职。不论你是哪一种情况,假如幸运的话,你有个目标。
       可是,这个阶段学到的人生道理,往往遗落在追求目标的忙乱之中。你为了觅职,为了保住职位而奔忙。你找到工作,辞掉工作,失去工作。你为了买房子,为了拿学位,为了建立这个社会认为的一辈子的生活保障而累得半死。
       直到有天出乎意料地,时间开始不留情地现身。现在离付清房屋贷款只剩几年。现在离做好退休计划只剩几年。你碰上一连串的企业瘦身、公司关门,或者对某些人而言,则是越过一连串的晋升、红利和专业成就的里程碑。
       然后,跟一开始一样简单,一切都结束了。有了第一张年金支票,或公交车老人票。有了退休—退休的解脱感,对不少人来说,很可能迅速转变为强制的无用感。
       有那么一堵灰溜溜的高墙,叫做“晚年”。
       学术界人士会写文章,探讨晚年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变化。可是,我们从一个人生阶段成长到另一个阶段时,我们只知道,变老就是变老。
       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变老,我们既变得更蠢,也变得更有智慧。”法国作家拉侯希夫寇(La Rochefoucauld)说。
       那到底是哪一种?这些多出来的岁月,不属于组织,也脱离了企业机构,到底目的是什么?是渐渐死亡吗?难道就是在等死吗?假使如此,那么面对晚年,我们怎么可能有任何喜悦、尊严可言?
       我只能说我相信自己身边所见的人和事。九七岁的玛格丽特,从前是裁缝高手,现在还在找事情做。她说:“我还在做生意。”她一直到处找机会替朋友新买的长裤收边,或是缝新窗帘。她跟身旁所有的人都说话,有时候有些人不再上门,她会去找他们。她阅读、听音乐。她跟老学生保持联络。她听雷射唱碟录音演讲。她活着。她焕发出某种东西,能使时间变得神圣,变得有创造力,而非死水一滩。她让我看见了我还看不到的自己生命的那个部分。她告诉了我,生命不是用年龄来测量的。
       生命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目的。生命的晚期给了我时间去同化其他时期。玛格丽特的榜样告诉我,这个时期的任务不光是坚忍地坐以待毙。而是在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面向去活出人生。

                  *               *               *
       这本书探讨老化过程的很多层面,老化的目的和挑战、困难和惊喜、问题和潜力、痛苦和喜悦。这本书探讨被拒绝的感受,后者来自于觉得跟其他生命失去了联系。书中检视行动与存在的区别,主张两者都是生命的重要层面,两者在生命的质地中都不可或缺,本来都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重要性不分轩轾。书中探讨自外于周围变化的孤立倾向。这本书还观察,当原有的人际关系结束、流动、转化、消失,或出现新人、新挑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书中谈到明日的可畏,永恒的神秘。也谈到怎么面对那一切。随着年纪而来的生命议题包罗万象,引导我们通往生命淋漓尽致的发挥,全面地更新我们。
       这本书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甚至不用按前后顺序来读。就像老年岁月,它要人读得慢一点,自省地读,更认真地读。一次读一个题目。要反反复覆地读,就算不为别的好了,只为了听听生命的脉动,如何从前一个议题、前一个十年,走向下一个议题、下一个十年。
       这个阶段是集大成的巅峰岁月,重新创造生命的岁月。不过,这段岁月给我们的礼物,不仅仅是活着的一口气,而是活得比人生任何阶段都更蓬勃的生气。



                                                                          意义

       西塞罗(Cicero)在两千多年前写道:“伟大的成就靠的不是肌肉、速度、矫健的身体,而是反省、性格的力量以及判断。后面这些特质,老年通常不但不缺,而且多的是。”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以速度和忙碌来判断成就的世界里。我们生活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湍急漩涡里,被信息和数据,被跨国的购物热,被简讯给罩得喘不气来。时间和空间,时间和思考,如今简直不值钱。我们一天比一天更找不出时间思考。我们不想,我们只做。我们忙着制造事件,忙到没时间去思索事件的价值。
       我们非常需要专注于生命意义的人,而非专注于生命的速度、机制、计算机化的人。
       然而,我们已经被化约为一堆数字。政府和企业想知道(并且永远存盘)我们住的公寓或房子的门牌号码,联络我们的电话号码,我们的毕业年份,文凭有几份,家里有几个人,我们的社会安全号码(有一天我们可能得凭那个号码而取得养老、居住、受到照顾的合法权利),
还有,可能是最重要的那个数字—我们有过几份工作。
       这些数字没有一个询问我们对上帝的想法,或是我们对此刻国家的方向有什么感想,或是我们目前的生命质量是否能跟过去相比、能跟理想相比、能跟该有的质量相比。他们没问,他们不想知道我们的想法。他们不在乎我们有没有钓过鱼,救过受伤的鸟,投注过心力去改进周遭人群的生命质量。他们不问我们相信什么,何以相信,我们愿意为什么牺牲性命,何以愿意,我们希望什么,何以希望。很明显,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我们是什么,似乎不是意义之所
在。
       难怪有不少人觉得自己是棋盘上的棋子。像机器里的齿轮。这个内化了的讯息很明白,我们所做的、所拥有的,就是我们;至于我们的内在,那个真正重要的东西,全不算数!
       我们当前的生命阶段,备受一个问题困扰,要是我们不被这个问题打倒,就可以重获新生—全看我们怎么回答了。问题与答案,将主导最后这个生命阶段。当我们从行动进入存在时期,必然不能只问,我是做什么的?为了自身的幸福与心灵健康,我们还得回答这个问题:当我不等于我所曾做,那我是什么人?有谁真的在乎吗?而这跟活出神性又有什么关系?
       当工作没了,当职位消失,当角色多余,当我不再赚钱,也不再是老板,不再是市民代表,不再是教师,甚至不再是“家中的双亲”—活着是什么意义?在每五个员工就有两个被迫提早停止工作的时代里,迷失方向感成了一种社会流行病。
       问完名字以后紧跟着问工作,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所以,关于工作的问题就不仅是哲学问题了。美国的平均退休年龄是六四岁,而预期寿命则超出十五到二十年,于是问题变得非常迫切:当我的岁数已经大到不再想升级、拿一座奖牌、加薪、早上冲去办公室贡献时数,这时,我是什么?当工作没了,而我发现自己的钱只够勉强支付房租,这时,我是什么人?
       这些是随着退休而来的难题。一些恼人的问题。专门出现在从有头衔变为没头衔的转型期,因为现有的社会组织中,位阶、职务和获得认可就是一切。这些是核心问题,将揭露我们的灵性深浅。
       在一个总往前冲、行动至上的社会里,工作就是一切。就连“退休”这个字眼,都承认了就业是生命的支点与重心。
       为了有钱能活命,再加上还想抢在别人前头,我们老早就在压抑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以至于几乎回想不起当初想的是什么、相信的是什么了—这还是假设自己真的有过想法和信念。为了社会和谐,我们一辈子随俗从众,从来没有主动采取新的思考或生活方式。直到现在为止,最重要的始终是好好发挥效能,而非好好生活。噢,当然了,我们投票了,可是就连这件道德评量的重大行为,往往也受自身经济福利的左右,而非出于对于精神原则或是对于众人的承诺。
       我也许一直是个有效率的人,但是不见得始终拥有精神价值。既然效率不再是我的生命的驱动力了,那我是什么呢?
       如今我还有有许多未来的岁月,而跟着工作走的生命外在配件全都剥除一空,我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内在的空洞感?例如,同事间的鸡尾酒会没有了,工作单位主办的携眷野餐没有了,列举所有工作成就的年终贺信也没有了。
       现在是回归自我的时候。如今我发现自己生命的外在披挂佩戴全剥除一空。我跟自我面对面。怕就怕没有自我。我一辈子都在致力做个要人,如今除了自己什么都不剩。我不再经管任何事,我的头衔不再变化,现在我只是自己。而自己是什么?
       意义—我生命的讯息,我存在的本质—吊在半空,光秃秃,发着抖,所有的特权所有的头衔都没了。我是自己。只是自己。
       现在别人看到的我是什么?造物主看到的我是什么?我自己看到的我是什么?我的时间用来做什么?除了躺得太累,每天早上还有什么更伟大的原因让我起床?
       这是西方世界的老年一个真正的大问题。当我其他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我是什么?当所有东西都不存在,当职位、权力、地位、工作、目标、角色、影响力没了,所有绕着它们编织、围着它们搭建的东西都没了,这时我还残留了什么?《圣经》〈诗篇〉的歌者哭道:“主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如今,我们全都是诗篇的歌者。
       这样一个大哉问,答案可不简单。当然,在某个层面我是我经历过的一切。可是在另一个层面,我只是现在别人眼里看到的我。到了最后,我只是超乎自己所做的一切之外、而替自己预备下的我。那是什么呢?
      这个世界已经黑白颠倒了那么久,几乎再也无法相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意义在于我们是什么—是爱护人的,是感兴趣的,是诚实的,是真心的,是随时有空的,是有灵性的,是愿意涉足生命与生存之大事的—这种想法太稀罕,太少听闻,以至于变得很艰涩。我们甚至连“意义”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了。
       可是有件事很明白:带给周遭世界意义,得提供数字以外的东西。我们有义务提出重要的想法,做出圣洁的反省,认真检视所有的选择方案,举出使世界运转得比现在更好的建议。我们得刺激周围的人,使他们反思自己在做什么—趁着他们还来得及改的时候。我们得努力去做值得做的事,努力去实践造物主对世界的意旨。
       照顾远比我受到更多限制的邻人,能使我的思绪伸出自我以外。担任教师助手为本地学校尽力,能使我涉足下一代的成长。组织一个论坛,共同探讨法案对于城市各阶层人士的影响,能使我成为明辨善思的群众中的一员。参加地区性艺文活动,可以维护此地的文化素质。加入监督政府的民间团体,可以把智慧带进政治的折冲艺术。在任何一个团体里,当我对他人的问话都超出“你从事哪一行”的范畴时,或许我的发问就会把精神意义同样带进他们的生命里。西塞罗没说错。老一辈有很多东西可给。可是,他们得先要看重自己的能力才行。

       年纪的包袱在于,我们或许会让自己相信,动作不再迅速、生活不再忙碌就是生命的某种缺憾。年纪的福赐在于,我们逐渐能够了解,使我们对社会有价值的是所思所言的内容高下,而非速度和忙碌。


 
                                                                         喜悦
       
       塞内加(Seneca)说:“至于老年,拥抱它,爱它。如果你知道怎么利用老年,它会充满乐趣。逐渐衰颓的岁月是生命最甜美的岁月之一——即使已经接近最后的界限,仍然有其乐趣。”


       不再有期许、截止日期,不再有压力、责任,不再有日程表、公众活动,这些中年的负担都消失了,这时,我们再看自己往后的生命,眼光就完全不同。现在有空间了,也有时间。现在有可能性了,也有很久以来没有的那种对人的看重,而非一味强调事情。如今这些岁月有种新鲜感,彷佛操着一种外语跟自己的心对话。
       不过,塞内加强调“如果你知道怎么利用老年”,那才是重点。知道怎么运用这种新的时空感,可以决定这些岁月到头来会有多快乐、多满足。然而我们是驱力强烈、工作至上的社会产物,真正知道怎么利用老年的人太少了。
       “有没有人告诉你,我们两个下个月都要退休了?”她说。声音有点紧;一个字一个字像绷在弦上。她紧张不安,却不好意思承认。“我不知道两人整天在一起的时候,我要干嘛,”她说,在长而紧张的沉默后憋出一声轻笑。“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呢?坐在那儿大眼瞪小眼?”
       这种忧虑很常见。在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里,一旦日常定规的作息终止,生命怎么办?我们这些人怎么办?我们已经多少年来没有这样天天在家一整天了。光是想到这点,就使退休前的几个月变成无声的焦虑期。我们尽量摆出勇敢的外表,可是不安正在内里造反。现在早上起床后要做什么?假如这就是退休,谁会要它?何必继续活着,既然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为之而活?
       一旦退休后的那趟旅行结束回家后—接下来做什么呢?
       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本以为应该是生命的巅峰、人生的最高点。可是,现在当我们从高处下眺,竟然什么都看不见。
       我们忽然领悟,自己竟然过了那么多个只懂得去上班的年头,一声霹雳击向内心。内心空空如也。
       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前所未有的重大抉择时刻,至少是自从离开父母独立以来、自从决定自己的人生要做什么以来、自从第一个事业选择以来、自从决定成家以来的一个重大时刻。现在,我们必须决定怎么生活,而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生活。
       全新的开始。日子全是我们的。现在的任务是再度学习怎么生活。
       我们可以选择喜悦地生活。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心怀不满地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对所有想做而觉得受到太多限制无法冒险去做的事心怀不满。我们可以对自己投入公司的所有那些时光心怀不满,因为公司竟然在挥别我们之后连一张圣诞卡都不寄来。我们可以心怀不满,因为自己放弃了深度与伴侣关系而选择了独立与安全感。我们可以选择心怀不满,因为到头来,除终点外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不论我们怎么决定,选不满或选喜悦,我们不能不做个决定。我们剩下的生命要依此而定。
       我们有可能要过好一阵子才开始明白,退休其实把我们丢进了喜悦。
       可是,一旦我们决定要喜悦地去过这些没有蓝图的全新的日子,生命就立即涌入我们的内在,汹涌之势有时几乎超过我们所能承受。
       《圣经》〈诗篇〉作者的祈祷:“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说的就是这个阶段的生命。
       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造物者对生命的旨意的一部分。一切都有其意义。一切都是当时所需,以使我们成为完整的人。如今我们明白,一切的确都十分、十分美善。而现在这
个阶段也一样—原因并无不同。长寿,是造物者的旨意的一部分,是祂对我们的安排。
       现在这个阶段可以让我们为自己的过去而感到欢喜(是过去带着我们来到了此刻),并且可以让我们为当前的种种可能而感到鼓舞。
       在这个阶段以前的生命所教给我们的教训,仍然会发挥作用—只要我们肯留心。我们有一切权利去感激至今以前的所有生命阶段,去感激令人无比喜悦的回忆,去感激协助我们来到今日的人,去感激一路走来在刻骨铭心的成就。这些经历大声疾呼,要求庆祝。这些经历跟我们一样,都不属于过去。这些经历永远活在我们身上。
       这些经历值得一朵爱的微笑,值得一声快乐的大笑,也值得悲喜交参的一颗泪珠。为了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自己成长路上曾经有的征服,以及自己因此所变成的模样,我们可以感到自豪。
       我们需要让这些经历再度冲刷浸润自己,这一回,并非为了所记得的情景,而是为了那些情景所带给我们的见识,以及它们至今仍然发散的热力。这些经历当时有意义,而现在对我们仍有可以吸取,可以细细品味的意义—理解不同了,没错,而意义仍在。
       喜悦也可以充满我们,因为我们来到了拥有新的自由的一刻。现在我们精神抖擞、感受敏锐,将检视所有的可能而据以决定(也许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自己这辈子真正想做的事情,而非必须做、应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现在,我们拥有无须顾及观瞻的喜悦了。我们像沙滩上的儿童,可以选择从此一辈子都穿凉鞋或打赤脚
       最紧要的是,我们可以选择轻柔地走过这段人生的最后重要阶段,所有的事情都开始为我们而凝聚,而明朗,而出现新的意义。
       我们可以就坐在那儿看落日,因为我们不需要在太阳西下时赶在交通巅峰时段回家。我们可以在清晨露水中走过草坪,呼吸青草的味道,摘一朵蒲公英,因为,跟耀眼的玫瑰花一样,蒲公英有自己的美,所有的事物都有,只要我们愿意学着寻找。
       我们可以因为自己七十岁而快乐,为自己到过的地方而快乐,为自己知道的事情而快乐,为自己有今日可做更多的事而快乐。我们可以开始把创造当做自己的核心精神,这一回,我们要慢慢地吸入它,让它扩散弥漫内心,使我们能看到在生命此刻以前遭到自己忽视的一切创造。
       我们可以选择跟我们遇到的所有人微笑,跟孩子玩,跟老人说话,问年轻人问题—这回我们认真倾听回答。
       我们可以下决心今天就去追求新知,重新成为学习者,并且感受到一这么做就在身上升起的那种兴奋。
        我们可以选择把自己贡献给那些没有了我们其生命就无所仰赖的人。
       现在我们什么都有:有机会,有自由,也了解这两样东西对我们的期待。我们有机会成为这一生最好的自己。我们也有机会帮助别人这么做。


       这些岁月的包袱在于,我们无法走出对于失去舞台的不满,却没看到一旦自己悄然遭人从一个个的台面角色移除,正可脱离种种装作弄致而得到自由。
       这些岁月的福赐在于,一天早上醒来,赫然领悟到自己正在活着,我们沈浸其中而酩酊欲醉。然后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散播好容易才找到的这种发之于内的喜悦。



                                                                          质变

       美国作家乐舒儿(Meridel Le Sueur)写道:“我焕发岁月的丰采。”她这句话让我们顿了一下,使我们思考,唤我们去担任裁判。

       真相是,老人常有两类—酸苦的和宁静的。酸苦的人很气这个世界,因为自己不再是世界的运转者、控制者、拥有者、年轻者。他们要世上所有人去求他们、怜悯他们、听命于他们、追着他们的一颦一笑不放。
       宁静的人则终日在经纬纵横的脸庞上挂着柔和的微笑—一个受到全世界欢迎的符号—代表了风度翩翩进入晚年的真义。他们要求我们不断成长,随着年华老去而更加活出自我。当活到九六岁的乐舒儿写道“我焕发岁月的丰采”,她写的就是这种人。丰采。不是油彩。不是面具。丰采!这些男女的眼界更宽,听别人说话更有经验,自己说起话来脑筋更明白。他们是拥有心灵的人。
       时尚杂志、瘦身杂志对于当今七十岁的人该是什么样子,有明确的看法。“七十岁”意味着运动器械和国际标准舞课程。今天七十岁的人会散步、打保龄球、游泳、骑车。他们钓鱼、打高尔夫、参加合唱团、玩牌。他们瘦削,充满生命,头脑清楚,身体健康。他们散发活力和热情。他们去大家都想去的地方,见大家都想见的人,做大家都想做的事,事事干得有劲,格调又高。他们抗拒已经累积的岁数,一路高唱凯歌进入灿烂的黄昏。
       是没错,有不少人至少在某个程度上做到了这样。在我们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代人像富裕的西方人一样活得这么久或这么好。生命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一副永远不会结束的样子。
       同时,另有一个身体的现实正在演变。要是不戴眼镜看电话簿,我们得瞇起眼睛,所以我们在药局买老花眼镜。我们把电视的旋钮转得比向来的音量都大声。我们发现自己开始注意染发的广告。还有,虽然每天都会走一点路,但是跟几年前相比,我们不再走得那么远—而且走得绝对没那么快。
       生命中已经出现了不招即来的决定性变化。现在回不了头了—我们很明白。当然,我们默不吭声。我们紧紧地把它揣在怀里,好像抱着一个灰暗的大秘密。可是,我们心中很明白。在内里深处,我们明白现在有个什么不一样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们已经遭到质变。
       不过,随年龄而至的最根本的质变,远远超过身体上的安适,超出能否照常打十八洞高尔夫,它是生命的全盘改观,跟星期三的桥牌或每个礼拜轮流造访自己所属的俱乐部无关。
       老化的历程有个重要部分就是:习惯自己的年老。要成为有活力的老人,部分在于自己首先要学会接受老就是老,是个新而奇妙的人生阶段(尽管是个不同的阶段)。我们也得承认,在这个以年轻为核心价值的时代中成为老人,即使在我们自己心目中,年纪也是一件需要隐藏而非公开庆祝的事。
       “我吗?”我们说,“七十岁了?不可能。”话中夹带的羞惭,呼之欲出。这句话钻进我们的内在,警钟在心中敲响。我们开始忧虑,自己的生命怎么几乎到了尽头,而我们此刻才刚开始了解生命、享受生命、爱上生命。我们满怀对年纪的惧意,而要是我们信服了老年是人生的某种障碍,那就会错失生命中一个意义深邃的阶段。
       问题是,我们这个现代世界替衰老这件事所做的准备,似乎完全集中在选购防皱纹面霜、加入健身俱乐部上面—而实情是,如今必须质变的不是别人怎么看我们,而是我们怎么看生命。老年是我们跟自己和解的时刻。我们开始观看自己的内心。我们开始在心灵中、而非肉体上找到力量。
       如何看待自我,会随着生命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这不是从头到尾一条直线的经验,冲击最大的自我定义出现在中年。那个时候我们都得到或大或小的某种权力,即使没本事的话,光靠年资也够格掌权了。我们发现自己成为某个部分群体的负责人:也许要管教子女,也许工作上有管理职责,也许家庭地位提高,也许在团体中的位阶上升。我们的时代来临了。
       可是,似乎突然间,就跟我在不知不觉中抵达人生高峰一样,我现在同样在不知不觉中被解除了职务。权责和管控,不再能当成自我的定义。我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出可在周遭世界中替自己定位的任何东西。我使别人喜欢跟我在一起;我关心他人;我已经开始为更深远、更丰厚、更重要的事情而活,程度胜于以往任何时刻。现在的我是安全警卫,是公众利益的看守者,是社会正义的发声者,是伴侣。我眼中的自己,开始不同了。我开始发现,在很多方面,我比以前所有的生命时刻都重要得多。
       我看到的世界,也开始不同了。世界是宝贵的,值得探索的,让人享受的。夕阳沙滩上的一晚,足抵我曾参加的所有鸡尾酒会的总和。
       其他人在我眼中,也开始不同了。他们的质变跟我自己的不相上下。我不再视他们为一个个角色。他们现在是人了,是个体—不是问题,不是“关系”,不是估算我自身价值的量尺。
而我的价值完全系于自身,系于我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是怎样的人。
       我也发现,我生活中不能打折扣的要求,数目开始急遽下降。现在我对于上帝的本质是什么,不再那么教条。对于一件事是否是严重的天谴,我不像以往那么确定。最重要的是,我很乐于将决定权交给上帝,祂的本质现在似乎慈悲得多了—而我本身也开始比较慈悲。
       终于,我现在看生命,也开始有新的眼光。以前,我以为生命就像一场争夺金钱和地位和物质的大赛。现在,我认为生命本身就有价值。我开始了解,它跟拥有多少无关—而跟有得够不够有关。我开始明白,生命的悲剧是,有太多人有的太少,以致他们连维生的需要都无法满足。我开始了解,这里出了个问题。我自己的生命里,得到的帮助多得超过需要。而其他那些人呢?我对他们现在有什么责任呢?
       这一刻才是最终的完全质变。我已经成就了圆满的自我—不过在此之前,不能不先放下自我的外在化装,如头衔,如特权,如符号,如种种大于自己的象征—其实它们也都小于自己。


       这段岁月的包袱在于,我有可能被失去的一切所掩埋,而察觉不到我所得到的一切。
   这段岁月的福赐在于,自我终于质变,终于成为我这一生不断想活出的自我—在不喜衰老的这个世界里,它是一方宁静的绿洲,是生命的真正高峰。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