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天道——腓立比书注释 联系客服

原价
¥45.00
销售价
41.40
  • 累计销量7
  • 浏览次数3652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42641212 冯荫坤 上海三联书店 2013-4 32
商品细节

你当竭力在 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冯荫坤博士撰写的《腓利比书注释》系“天道圣经注释”系列之一。

《腓利比书》是保罗写给教会的书信中数一数二的具私人性质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他与教会极亲密的友谊。保罗且以信任、坦白的语气,揭露他自己灵程上深刻的经历。

“天道圣经注释”系列是目前第一套集合全球华人圣经学者撰著、出版的全本圣经注释,也是当今汉语世界最深入、最详尽的圣经注释。“天道圣经注释”系列注重原文释经,作者在所著作的范围内都是学有专长,他们结合了当代最新圣经研究学术成就,用中文写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尤为难得的是,大部分作者都具有服务信仰社群的经验,更贴近汉语读者的生活。

本注释丛书力求表达圣经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使读者参阅后不但对经文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更能把握到几千年前的圣经书卷的现代意义。丛书出版后受到全球汉语圣经研习者、神学教育界以及华人教会广泛欢迎,并几经再版,有些书卷还作了修订。中文简体版将由上海三联书店陆续出版发行,现已出版发行了《创世记注释》《约翰福音注释》《歌罗西书注释》《雅歌书注释》《腓立比书注释》《罗马书注释》《士师记注释》《约伯记注释》《雅各书注释》《腓利门书注释》《帖撒罗尼迦前书注释》《帖撒罗尼迦后书注释》《耶利米哀歌注释》《彼得前书注释》和《但以理书注释》。

“天道圣经注释”丛书特点为:

1.解经 (exegesis)与释经(exposition)并重。一方面详细研究原文字词、时代背景及有关资料,另一方面也对经文各节作仔细分析。

2. 全由华人学者撰写,不论用词或思想方法都较翻译作品易于了解。

3.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学养和专长,其著述可给读者多方面的启发和参考。

4. 重要的圣经原文尽量列出或加上英文音译,然后在内文或脚注详细讲解,使不懂原文者亦可深入研究圣经。

博士撰写的《腓立比书注释》是“天道圣经注释”丛书之一。

本书适合教牧人员、神学生、圣经研究者和圣徒阅读。也是基督教研究机构、教会图书馆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退休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名誉高级研究员,隶属崇基学院神学院。
1937年生于香港。先后毕业于: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士,1960),英国伦敦圣经学院(荣誉文凭,1965),伦敦大学(道学士,1965),美国福乐神学院(神学硕士,1971),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1975)。
其他著作包括:本注释丛书之《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希伯来书(卷上)》,《希伯来书(卷下)》;《罗马书注释》,四卷(台北校园);《加拉太书注释》,二册(台北校园);《真理与自由:加拉太书注释》(香港证道);《帖撒罗尼迦前书》(明道研经丛书52,香港明道);《恩赐与事奉——保罗神学点滴》(香港天道);《擘开生命之饼——路加五个独有的比喻》(香港基道);The Epistle to the Galatians(NICNT,Grand Rapids:Eerdmans)。

目录

序言 

主编序言 

旧约编辑序 

新约编辑序 

作者序 

四版序 

简写表 

导论 

壹 腓立比书的作者 

贰 腓立比书的整全性 

叁 腓立比城 

肆 腓立比的教会 

伍 书中所见的假师傅 

陆 写作的地点和时间 

柒 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注释 

壹 引言(一1-11) 

问安(一1-2) 

写信人(一1a) 

收信人(一1b) 

问安语(一2) 

感恩(一3-8) 

感谢的原因(一3-6) 

保罗的爱心(一7-8) 

祷告(一9-11) 

祈求的内容(一9) 

双重的目的(一10-11) 

贰 保罗的处境(一12-26) 

身受捆索(一12-18a) 

反使福音更加兴旺(一12-14) 

以基督被传开为乐(一15-18a) 

展望未来(一18b-26) 

一贯的目标(一18b-21) 

生死的抉择(一22-24) 

个人的信念(一25-26) 

叁 劝勉(一27-二18) 

同心站稳面对逼迫(一27-30) 

合一(一27) 

坚忍(一28-30) 

效法基督和谐一致(二1-11) 

合一的表现(二1-4) 

基督的榜样(二5-11) 

敬畏上帝坚守主道(二12-18) 

努力达成救恩(二12-13) 

如光照耀世界(二14-16) 

保罗甘为奠祭(二17-18) 

肆 保罗的计划(二19-30) 

关于提摩太(二19-24) 

希望差派提摩太(二19) 

对提摩太的称许(二20-22) 

重申计划及补充(二23-24) 

关于以巴弗提(二25-30) 

以巴弗提的身份(二25) 

被差回去的原因(二26-28) 

腓立比人的责任(二29-30) 

伍 警告:提防假师傅(三1-四1) 

重复的提醒(三1) 

防备犹太主义者(三2-3) 

保罗的牓样(三4-16) 

保罗的过去(三4-6) 

保罗的现在(三7-11) 

保罗的追求(三12-14) 

当守的原则(三15-16) 

防备纵欲主义者(三17-21) 

效法的对象(三17) 

十架的仇敌(三18-19) 

信徒的盼望(三20-21) 

保罗的期望(四1) 

陆 再次劝勉(四2-9) 

两位姊妹要同心(四2-3) 

喜乐平安的钥匙(四4-7) 

当思念实行的事(四8-9) 

柒 致谢(四10-20) 

凡事知足(四10-13) 

多谢馈赠(四14-18) 

父必供给(四19-20) 

捌 结语(四21-23) 

问安(四21-22) 

祝福(四23) 


参考目录 

补充目录 

希腊字词索引 


试读

出版说明
基督教圣经是世上销量最高、译文最广的一部书。自圣经成书后,国外古今学者注经释经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圣经的完整汉译问世迄今尚不到两个世纪。用汉语撰著的圣经知识普及读物(内容包括圣经人物、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教育等不同范畴)和个别经卷的研究注释著作陆续有见,唯全本圣经各卷注释系列阙如。因此,香港天道书楼出版的“天道圣经注释”系列丛书尤为引人关注。这是目前第一套集合全球华人圣经学者撰著、出版的全本圣经注释,也是当今汉语世界最深入、最详尽的圣经注释。
基督教是尊奉圣典的宗教,圣经也因此成为信仰内容的源泉。但由于圣经成书年代久远,文本障碍的消除和经义的完整阐发也就十分重要。“天道圣经注释”系列注重原文释经,作者在所著作的范围内都是学有专长,他们结合了当今最新圣经研究学术成就,用中文写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尤为难得的是,大部分作者都具有服务信仰社群的经验,更贴近汉语读者的生活。
本注释丛书力求表达出圣经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使读者参阅后不但对经文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更能把握到几千年前的圣经书卷的现代意义。丛书出版后受到全球汉语圣经研习者、神学教育界以及华人教会广泛欢迎,并几经再版,有些书卷还作了修订。
现今征得天道圣经注释有限公司授权,本丛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国内中文简体字版,我们在此谨致谢意。神学建构的与时俱进离不开对圣经的细微解读和阐发,相信“天道圣经注释”系列丛书的陆续出版,不仅会为国内圣经研习提供重要的、详细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会促进中国教会神学、汉语神学和学术神学的发展,引入此套注释系列可谓正当其时。

上海三联书店

2011年 春
天道圣经注释

本注释丛书特点:
●解经(exegesis)与释经(exposition)并重。一方面详细研究原文字词、时代背景及有关资料,另一方面也对经文各节作仔细分析。
●全由华人学者撰写,不论用词或思想方法都较翻译作品易于了解。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学养和专长,其著述可给读者多方面的启发和参考。
●重要的圣经原文尽量列出或加上英文音译,然后在内文或注脚详细讲解,使不懂原文者亦可深入研究圣经。

天道书楼出版部谨启


序言

“天道圣经注释”的出版是很多人多年来的梦想的实现。天道书楼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思想要出版一套这样的圣经注释,后来史丹理基金公司也有了一样的期盼,决定全力支持本套圣经注释的出版,于是华人基督教史中一项独特的出版计划就正式开始了。
这套圣经注释的一个特色是作者来自极广的背景,作者在所著作的范围之内都是学有专长,他们工作的地点分散在全世界各处。工作的性质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基本上都是从事于圣经研究和在学术方面有所贡献的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这套书中的每一本都是接受邀请用中文特别为本套圣经注释撰写,没有翻译的作品。因为作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术圈子,却都是笃信圣经并出于中文的背景,所以他们更能明白华人的思想,所写的材料也更能满足华人的需要。
本套圣经注释在陆续出版中,我们为每一位作者的忠心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感恩。我们盼望在不久的将来,全部出版工作可以完成,也愿这套书能帮助有心研究圣经的读者,更加明白及喜爱研究圣经。

荣誉顾问鲍会园
主编序言
华人读者对圣经的态度有点“心怀二意”,一方面秉承华人自身的优良传统,视自己为“这书的人”(people of the Book),笃信圣经是神的话;另一方面又很少读圣经,甚至从不读圣经。“二意”的现象不仅和不重视教导圣经有关,也和不明白圣经有关。感到圣经不易明白的原因很多,教导者讲授肤浅及不清楚是其中一个,而教导者未能精辟地讲授圣经,更和多年来缺乏由华人用中文撰写的释经书有关。“天道圣经注释”(简称为“天注”)在这方面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天注”是坊间现有最深入和详尽的中文释经书,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又保持了华人研读圣经兼顾学术的优美优良传统,帮助读者把古代的信息带入现代处境,可以明白圣经的教导。“天注”的作者都是华人学者,来自不同的学术背景,散居在香港、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美洲和欧洲各地,有不同的视野,却同样重视圣经权威,且所写的是针对华人读者的处境。
感谢容保罗先生于1978年向许书楚先生倡议出版“天注”,1980年11月第一本“天注”(鲍会园博士写的歌罗西书注释)面世,二十八年后已出版了七十多本。史丹理基金公司和“天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从许书楚先生手中“接棒”,继续不断地推动和“天注”有关的事工。如果顺利,约一百本的“天注”可在2012年完成,呈献给全球华人读者研读使用。
笔者也于2008年10月从鲍会园博士手中“接棒”,任“天注”的主编,这是笔者不配肩负的责任,因多年来为了其他的工作需要而钻研不同的学科,未能专注及深入地从事圣经研究,但鲍博士是笔者的“恩师”,笔者的处女作就是在他鼓励下完成,并得他写序推介。笔者愿意接棒,联络作者及构思“天注”前面的发展,实际的编辑工作由两位学有所成的圣经学者鲍维均博士和曾祥新博士肩负。
愿广大读者记念“天注”,使它可以如期完成,这是所有“天注”作者共同的盼望。
邝炳钊
2008年12月

旧约编辑序
“天道圣经注释”的出现代表了华人学者在圣经研究上的新里程。回想百年前圣经和合本的出现,积极影响了五四运动之白话文运动。深盼华人学者在圣经的研究上更有华人文化的视角和视野,使福音的传播更深入社会和文化。圣经的信息是超时代的,但它的诠释却需要与时俱进,好让上帝的话语对当代人发挥作用。“天道圣经注释”为服务当代人而努力,小弟多蒙错爱参与其事,自当竭尽绵力。愿圣经的话沛然恩临华人读者,造福世界。

曾祥新

新约编辑序
这二十多年来,相继出版的“天道圣经注释”在华人基督教界成为最重要的圣经研习资源。此出版计划秉持着几个重要的信念:圣经话语在转变的世代中的重要,严谨原文释经的重要,和华人学者合作与创作的价值。在这事工踏进另一阶段的时候,本人怀着兴奋的心情,期待这套注释书能够成为新一代华人读者的帮助和祝福。

鲍维均


作者序
第一次研读腓立比书,是1969年秋季在福乐神学院修读马丁博士(Dr.R.P.Martin)讲授的“腓立比书”一科。过去六年内,曾在“中神”教授“腓立比书原文释经”两次,另一次在延伸课程讲解这卷书信。去年九月中旬完成了英文的加拉太书注释后,便专心进一步研究腓立比书及撰写这本注释书;除了今年春季学期(4至6月)部分时间教书外,过去十五个月的工作时间几乎全部致力于撰写此书。在这期间自然经历了好些“怀胎”之苦,但上帝的恩典毕竟是够用的:写此序时,“怀胎”的苦楚已成为过去。尚余的是“产难”──出版的过程(设计、植字、排版、贴稿、校对、再校对……、印刷、装订)!但“产难”过后,就是迎接新生婴儿的喜乐(参约十五21)。
提到出版,笔者要对赞助天道书楼“释经丛书”企划的史丹理基金会致敬。此外,笔者亦向下列人仕致谢:
中国神学研究院──虽然笔者不再是该院的专任讲师,院方仍惠然提供一讲师室给笔者使用,这对于笔者的研究和写作有莫大的帮助;
校友文锡祺女士──她自动请缨为笔者批阅当时完成了未及一半的文稿,其后她和夫婿罗锡为牧师举家往加拿大牧会时,还因未能完成这项任务而耿耿于怀(经她作文字上修改的部分是一1-12注释的正文);
陈惠荣先生──他以天道书楼代总干事的身份邀请笔者加入“释经丛书”的作者行列,又以编者的身份批阅整份文稿,继续和完成了文女士所开始的工夫;
黄浩仪先生──他惠赠其姊黄怀秋女士的博士论文一份(见二6-11注释第150注),其中不少资料对笔者很有用;
播道会康福堂(笔者所属教会)的一些主内肢体,特别是笔者和他们经常查经分享的“医疗小组”成员──他们经常关心本书的写作进度,并为笔者代祷。
像“真理与自由:加拉太书注释”一样,本书的主旨在于阐释经文的意思。但本书跟前书至少有三点分别:(一)配合着天道书楼“释经丛书”所要求的格式,本书有正式的“导论”部分,是前书所没有的。(二)腓立比书并没有如加拉太书三章一节至四章十一节那种逻辑紧密、甚至艰涩难明的教义部分(二6-11可能是例外),而大部分是保罗对他心爱的教会的劝勉、警告或是他的“自我剖白”,因此腓立比书中可直接应用的部分比加拉太书多很多;这一点也许会有助于提高本书的可读性。(三)本书把所有涉及圣经原文及英文的数据都放在脚注部分,正文保持“清一色”用中文,相信这种安排会对一般读者较为方便。
本书只是笔者的第二本注释书(按圣经书卷计算),可是距离加拉太书注释的初版日期已足有五年。但余生还有多少个五年呢?这不仅是任何一个“明智人”都会问的问题(参传七4,现中);对一个已届知命之年的人,它是个特别有意义的问题,唯有上帝知道这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笔者未敢忘记,“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腓三12,和合)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一切的努力,都要在这最高目标的尺度下接受评估。
冯荫坤谨志
1986年12月18日
香港 中国神学研究院

四版序
本书初版在1987年12月面世,本版与初版相隔的时间刚好是头尾十年,即是两个五年。初版面世时,笔者已是知命之年;本版面世时,更要进到花甲之年。原序(1986年12月)曾问道,余生还有多少个五年呢?现在回顾,便晓得当时(唯有上帝知道)的答案是:至少两个。现在再问同一个问题,答案仍是:只有掌管生命与死亡的主上帝才晓得。去年10月8日,笔者收到“中神”一位同工(也是校友)的字条,其中含有令人很得鼓励的讯息:“我很早之前开始有一个祷告:求天父给你长命百岁,好使你多写几本释经书。”我多谢这位同工的祷告,其“好使”一词(参帖前三13)更是可圈可点,因为这词提醒我们,生命的目的在于事奉上帝(事奉的方式则因人而异)。说实在的,单是长寿非我所愿,多写几本(能阐明真道的)释经书倒是笔者所“羡慕的美好工作”(借用提前三1〔现中〕的话)。无论如何,回到目前,此书得以再版,叫更多的华人读者在真道上得帮助,实在感恩。

冯荫坤 谨志
1997年2月10日
香港 中国神学研究院
史丹理基金公司  识
1963年菲律宾史丹理制造公司成立后,由于大多数股东为基督徒,大家愿意把公司每年盈利的十分之一奉献,分别捐助神学院、基督教机构,以及每年圣诞赠送礼金给神职人员,史丹理制造公司也因此得到大大祝福。
1978年容保罗先生与笔者会面,提起邀请华人圣经学者着写圣经注释的建议,鼓励笔者投入这份工作。当时笔者认为计划庞大,虽内心深受感动,但恐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决定量力而为,有多少资金就出版多少本书。出版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1980年11月,由鲍会园博士著作的歌罗西书注释交给天道书楼出版,以后每年陆续有其它经卷注释问世。
1988年史丹理制造公司结束二十五年的营业。股东们从所售的股金拨出专款成立史丹理基金公司,除继续资助多项工作外,并决定全力支持天道书楼完成出版全部圣经注释。
至2000年年底,天道书楼已出版了三十六本圣经注释,其它大半尚待特约来稿完成。笔者鉴于自己年事已高,有朝一日必将走完人生路程,所牵挂的就是圣经注释的出版尚未完成。如后继无人,将来恐难完成大功,则功亏一篑,有负所托。为此,于2001年春,特邀请天道书楼四位董事与笔者组成一小组,今后代表史丹理基金公司与天道书楼负责人共同负起推动天道圣经注释的出版工作,由许书楚先生及姚冠尹先生分别负起主席及副主席之职,章肇鹏先生、郭志权先生、施熙礼先生出任委员。并邀请容保罗先生担任执行秘书,负责联络,使出版工作早日完成。
直至2004年,在大家合作推动下,天道圣经注释已出版了五十一册,余下约三十册希望在2012年全部出版刊印。
笔者因自知年老体弱,不便舟车劳顿,未能按时参加小组会议。为此,特于6月20日假新加坡召开出版委员会,得多数委员出席参加。愚亦于会中辞去本兼各职。并改选下列为出版委员会委员——主席:姚冠尹先生;副主席:施熙礼先生;委员:郭志权博士、章肇鹏先生、容保罗先生、楼恩德先生;执行秘书:刘群英小姐——并议定今后如有委员或秘书出缺,得由出版小组成员议决聘请有关人士,即天道书楼董事,或史丹理基金公司成员担任之。
至于本注释主编鲍会园博士自1991年起正式担任主编,多年来不辞劳苦,忠心职守,实令人至为钦敬。近因身体软弱,敝委员会特决议增聘邝炳钊博士与鲍维均博士分别担任旧、新约两部分编辑,辅助鲍会园博士处理编辑事项。特此通告读者。
至于今后路线,如何发展简体字版,及配合时代需求,不断修订或以新作取代旧版,均将由新出版委员会执行推动之。                                                                       许书楚 识
  2004年 秋
天道圣经注释出版纪要
由华人圣经学者来撰写一套圣经注释,是天道书楼创立时就有的期盼。若将这套圣经注释连同天道出版的《圣经新译本》、《圣经新辞典》和《天道大众圣经百科全书》摆在一起,就汇成了一条很明确的出版路线——以圣经为中心,创作与译写并重。
过去天道翻译出版了许多英文著作;一方面是因译作出版比较快捷,可应急需,另一方面,英文著作中实在有许多堪称不朽之作,对华人读者大有裨益。
天道一开始就大力提倡创作,虽然许多华人都谦以学术研究未臻成熟,而迟迟未克起步,我们仍以“作者与读者同步迈进”的信念,成功地争取到不少处女作品;要想能与欧美的基督教文献等量齐观,我们就必须尽早放响起步枪声。近年来看见众多作家应声而起,华文创作相继涌现,实在令人兴奋;然而我们更大的兴奋仍在于寄望全套“天道圣经注释”能早日完成。
出版整套由华人创作的圣经注释是华人基督教的一项创举,所要动员的人力和经费都是十分庞大的;对于当年只是才诞生不久的天道书楼来说,这不只是大而又难,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强烈的感动一直催促着,凭着信念,下定起步的决心,时候到了,事就这样成了。先有天道机构名誉董事许书楚先生,慨允由史丹理基金公司承担起「天道圣经注释」的全部费用,继由鲍会园博士以新作《歌罗西书注释》(后又注有《罗马书》上下卷,《启示录》)郑重地竖起了里程碑(随后鲍博士由1991年起正式担任全套注释的主编),接着有唐佑之博士(《约伯记》上下卷,《耶利米哀歌》)、冯荫坤博士(《希伯来书》上下卷,《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邝炳钊博士(《创世记》一二三四五卷,《但以理书》)、曾祥新博士(《民数记》,《士师记》)、詹正义博士(《撒母耳记上》一二卷)、区应毓博士(《历代志上》一二卷,《历代志下》,《以斯拉记》)、洪同勉先生(《利未记》上下卷)、黄朱伦博士(《雅歌》)、张永信博士(《使徒行传》一二三卷,《教牧书信》)、张略博士(与张永信博士合著《彼得前书》,《犹大书》)、刘少平博士(《申命记》上下卷,《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梁康民先生(《雅各书》)、黄浩仪博士(《哥林多前书》上卷,《腓利门书》)、梁薇博士(《箴言》)、张国定博士(《诗篇》一二三四卷)、邵晨光博士(《尼希米记》)、陈济民博士(《哥林多后书》)、赖建国博士(《出埃及记》上下卷)、李保罗博士(《列王纪》一二三四卷)、钟志邦博士(《约翰福音》上下卷)、周永健博士(《路得记》)、谢慧儿博士(《俄巴底亚书》,《约拿书》)、梁洁琼博士(《撒母耳记下》)、吴献章博士(《以赛亚书》三四卷)、叶裕波先生(《耶利米书》上卷)、张达民博士(《马太福音》)、戴浩辉博士(《以西结书》)、鲍维均博士(《路加福音》上下卷)、张玉明博士(《约书亚记》)、蔡金玲博士(《以斯帖记》,《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吕绍昌博士(《以赛亚书》一二卷)、邝成中博士(《以弗所书》)、吴道宗博士(《约翰一二三书》)、叶雅莲博士(《马可福音》)、岑绍麟博士(《加拉太书》)、胡维华博士(《弥迦书》,《那鸿书》)、沈立德博士(《哥林多前书》下卷)、黄天相博士(《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等等陆续加入执笔行列,他们的心血结晶也将一卷一卷地先后呈献给全球华人。
当初单纯的信念,已逐渐看到成果;这套丛书在20世纪结束前,完成写作并出版的已超过半数。同时,除了繁体字版正积极进行外,因着阅读简体字读者的需要,简体字版也逐册渐次印发。全套注释可望在21世纪初完成全部写作及出版;届时也就是华人圣经学者预备携手迈向全球,一同承担基督教的更深学术研究之时。
由这十多年来“天道圣经注释”的出版受欢迎、被肯定,众多作者和工作人员协调顺畅、配合无间,值得我们由衷地献上感谢。
为使这套圣经注释的出版速度和写作水平可以保持,整个出版工作的运转更加精益求精,永续出版的经费能够有所保证,1997年12月天道书楼董事会与史丹理基金公司共同作出了一些相关的决定:
虽然全套圣经六十六卷的注释将历经三十多年才能全部完成,我们并不以此为这套圣经注释写作的终点,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不断地修订增补,或是以新著取代,务希符合时代的要求。
天道书楼承诺负起这套圣经注释的永续出版与修订更新的责任,由初版营收中拨出专款支应,以保证全套各卷的再版。史丹理基金公司也成立了圣经注释出版小组,由许书楚先生、郭志权博士、姚冠尹先生、章肇鹏先生和施熙礼先生五位组成,经常关心协助实际的出版运作,以确保尚未完成的写作及日后修订更新能顺利进行。该小组于2004年6月假新加坡又召开了会议,许书楚先生因年事已高并体弱关系,退居出版小组荣誉主席,由姚冠尹先生担任主席,施熙礼先生担任副主席,原郭志权博士及章肇鹏先生继续担任委员,连同小弟组成新任委员会,继续负起监察整套注释书的永续出版工作。另外,又增聘刘群英小姐为执行秘书,向委员会提供最新定期信息,辅助委员会履行监察职务。此外,鉴于主编鲍会园博士身体于年初出现状况,调理康复需时,委员会议决增聘邝炳钊博士及鲍维均博士,并得他们同意分别担任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的编辑,辅助鲍会园博士处理编辑事宜。及后鲍会园博士因身体需要,退任荣誉主编,出版委员会诚邀邝炳钊博士担任主编,曾祥新博士担任旧约编辑,鲍维均博士出任新约编辑不变,继续完成出版工作。
21世纪的中国,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开放道路,于各方面发展的迅速,成了全球举世瞩目的国家。国家的治理也逐渐迈向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全国信徒人数不断增多。大学学府也纷纷增设了宗哲学学科和学系,扩展国民对宗教的了解和研究。这套圣经注释在中国出版简体字版,就是为着满足广大人民在这方面的需要。深信当全套圣经注释完成之日,必有助中国国民的阅读,走在世界的前线。

容保罗 识

导论

壹 腓立比书的作者
   腓立比书的作者是“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虽然提摩太和保罗于卷首联名出现,但真正的作者只是保罗一人(见一1注释)。作者在信上提到他如何面对他当时的处境,清晰地显示了他对基督的福音和对自己的生死存亡所抱的态度(一12-26)。他披露有关提摩太和以巴弗提的计划时,充份地表现出他对这两位同工的欣赏和关心(二19-30)。他在多谢腓立比人的馈赠之际,同时显明了他凡事知足的秘诀,以及他对上帝的供应所存坚定的信心(四12-20)。他以自己为信徒的榜样,一方面为要帮助他们提防一些假师傅的不良影响(三4-11、17-21)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指出正确的追求目标和态度(三12-16),以及有上帝同在的基督徒生活方式(4、4-9)。他为读者所献上的感恩和祷告(一3-11),以及直接对他们发出的劝勉(一27-二18),并对他们殷切的期望(四1),都洋溢他对他的属灵儿女的挚爱及关怀。像在其他保罗书信一样(例如:林后十至十三章;帖前二1-三10;门),保罗的形像可说活现于本书的字里行间。相应地,本书在体裁和词藻方面都是一封典型的保罗书信。
   保罗是腓立比书的作者,这一点有很强的外证支持。在早期的教父及护教者中,明说腓立比书是保罗所写的有:士每拿的主教保利革(或作坡旅甲)、里昂的主教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迦大基的特土良、亚历山太的俄利根,以及罗马的主教希坡律陀。此外,二世纪末的穆拉多利经目(最早的新约目录)将腓立比书列为保罗的书信之一;教会史家优西比乌(该撒利亚的主教)亦提到“保罗的十四〔卷书信〕”,表示他知道当时(四世纪初)整个正统的教会都接纳腓立比书为公认的保罗书信。由此可见,早期的教父都毫无疑问地接受保罗是全卷腓立比书的作者。
   直到十九世纪,这个传统的看法,才受到真正的挑战。先是德国神学家包珥和他所始创的杜平根学派从文学、历史及神学的角度对传统的立场提出质疑,认为腓立比书并非保罗所写;稍后,另一些学者亦认为腓立比书跟那些公认的保罗书信在体裁及内容上都有分别,因此否定传统的看法。不过,后来的学者并没有接纳他们的结论。今天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腓立比书出自保罗手笔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包珥等人在上一世纪对传统看法的质疑亦已成为历史陈迹,只有历史性的价值(即是作为释经史上的一件事实)。虽然在六十年代曾有学者用计算机分析法来鉴定那些书信是保罗所写或不是他写的,结果指出腓立比书并非保罗所作,但学者一般皆对这种看法不予好评。将计算机分析法应用于像腓立比书这么短的一封信,这做法尤其引起学者的批评。总括来说,腓立比书为保罗所写在今天是普遍被接纳的事实,以致有学者认为这个问题几乎完全不必讨论。

贰 腓立比书的整全性
   本节讨论的问题是:我们现有的腓立比书原来就是一封完整的书信,抑或是由两封或三封书信组合而成的?
   按今天流行的看法,腓立比书二章六至十一节颂基督的诗是在保罗之前写成的,保罗只是略加修改后把它纳入信中;但部份学者仍然坚持这首诗是保罗所写(见二6-11注释)。这两种看法都不影响本书的整全性。有少数学者则认为此段是保罗之后的作品,是保罗书信的一位编者加插进去的。但此说不能成立,因为:(一)在保罗的书信被搜集出版前,若有人把不属原著的资料插进去,这做法是无意义的,其动机是难以解释的。(二)在保罗的书信被搜集出版后,我们很难想象会有甚么情况,竟容许这么长的一段文字被插入和加在保罗的原著之中。(三)没有任何的抄本证据支持本段经文是后来加插进去的。
   有释经者对二章十九至廿四节一段产生怀疑;他提出既然保罗那么舍不得和提摩太分开,而且保罗显然期待他不久便会知道他的事会怎样了结,以巴弗提为何不迟一点才回腓立比?因此这位释经者认为(一)此段可能是保罗在无人与他同心的状况下写给某些人的(他们的身份己无法稽考),而第廿三节的“事”是不及被囚那么严重的事,因此保罗才能满有把握地期待快要和读者再次见面;(二)此段很可能也是写给腓立比人的,后来因它跟有关以巴弗提的一段相似,于是被纳入腓立比书内。但这看法并无抄本的证据支持,而且是不需要的;把这段看为保罗原著的一部份,亦可以有合理的解释(参该段注释)。
   认为腓立比书是一卷复合书信的主要论据有以下三方面:(一)保利革在他致腓立比人的信中(三2),提到保罗“曾写信〔复数〕给你们”,又用“它们”一字来指那些信。有些学者认为这里复数的“信”字意思其实是“一封重要的信”。但保利革同时用了单数(十一3)和复数的“信”字(十三2),而后者总是指数封信或一集的来往书信;因此三章二节的“信”表示保罗曾不止一次写信给腓立比人。根据保利革这句话,支持腓立比书为复合信札的学者便下结论说,保利革晓得保罗曾至少两次写信给腓立比教会,这些书信后来被连起来成为新约的腓立比书。
   (二)保罗在三章二节突然改变了他在前两章的语气,一些人为“犬类”,为“作恶的”,为“妄自行割的”(和合)。这话在思想上跟三章一节上并不衔接(“你们要靠主喜乐。……你们要提防……”);但四章四节则与三章一节上衔接得较好。三章一节上“靠主喜乐”的原文可被看为一个道别的公式,全句便与哥林多后书十三章十一节上(“末了,弟兄们再见”,现中)平行,表示保罗要在此结束他的信。此外,保罗常常等到信末才提及他的行程和他的同工或其他人(二19-30)。还有,第三章没有明说保罗当时身在狱中;其中所描写的假师傅(三2、18-19)比第一、二章提及的敌人(一28,二15)较为具体,保罗对他们的态度亦和第一、二章有所不同。这种种迹象似乎都指向一个结论,就是第三章本来是另一封信的片段,是保罗在另一个场合写的,其后有人把它连于一章一节至二章三十节(三1)。换言之,腓立比书是由至少两封信合并而成的。
  (三)保罗在四章十至二十节对腓立比人的馈赠表达谢意。但早于二章廿五节保罗已提到把馈赠送来的以巴弗提,那为什么保罗竟会等到信末才表达他的谢意呢?不但如此,不少学者认为在以巴弗提带腓立比人的馈赠来到保罗那里,以及保罗写二章廿五至三十至节一段之间,相隔了颇长的时间(因他们从该段看出保罗曾与腓立比人互通消息,以致腓立比人得知他们的信差病了,以巴弗提亦知道腓立比人因他患病而挂心),而保罗是不会等了这么久才写信向腓立比人道谢的。因此,四章十至二十节其实是保罗收到馈赠后立即写的多谢信。有了这封信在先,保罗在一章三至十一节和二章廿五至三十节提到腓立比教会的帮助便较容易了解;不然的话,我们便难以明白为何保罗会在前面那两段提及那份馈赠,却等到信末才正式向腓立比人致谢。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不少学者将腓立比书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四章十至二十节(或四10-23),写于以巴弗提抵后不久;第二及第三部份的界定可说因学者而异,不过大致上说,第二部份多半包括一章一节至三章一节,写于以巴弗提病愈后;第三部份则多半包括三章二节至四章三节,是保罗接到新的消息后写的。编者将三封较短的书信合成一封较长的腓立比书,藉此增加它的重要性,并使它更容易流传于各教会中。
   但上述三方面的理论都缺乏说服力。(一)就算保利革真的知道保罗曾不止一次写信给腓立比人,我们亦没有理由认为这些信就是今天学者将腓立比书分解而得的那三封信。更何况保利革谓保罗曾写“信”(复数)给腓立比人这句话本身,有可能只是他根据腓立比书三章一节(“我把这话再写给你们”,和合)推理而得的结论。(二)腓立比书三章一节译为“最后”的原文词组不一定要解为“最后”,因为此词组亦可用作过渡词来引介一个新的思想(见该节注释)。哥林多后书十三章十一节上那句话跟本书三章一节或四章四节都不尽相同:有关的动词与“在主里”连用时,只可以解为“喜乐”而非“再见”;若把四章四节那句译为“常常在主里再见”是可笑的(也没有人认为帖前五16的意思是“常常再见”而不是“常常喜乐”)。而且除了哥林多后书十三章十一节上可能是个例外,保罗通常结束书信所用的公式并非“再见”,而是“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与你们同在”(四24)或类似的话(见该节注释)。二章十九至三十节提到有关保罗和他的同工的计划不一定表示书信立即要结束,除非我们能够先证明有一种一成不变的“保罗书信的结构规格 ”存在;而且二章十九至三十节所谈及的事跟保罗写信的原因(见下面,导论第7节)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更有理由在书信的主体中出现。至于三章一节上和下文之间在语气和内容方面的突然改变,可能是由于保罗在写完三章一节上之后接到消息谓腓立比教会有受到假师傅影响的危险,因此便转而向读者发出警告,要他们慎为提防(详见三1注释)。
   (三)认为四章十至二十节是保罗收到馈赠后立即发出的多谢信这个结论,其实是基于一些颇有疑点的前设。此说假定了以巴弗提将馈赠送交保罗后,还留在他身边一段颇长的时间,在其中他病得几乎要死。但经文本身并无表示以巴弗提到了目的地已有多久;二章三十节可能表示他并非抵后才患大病,而是在途中病倒了,并且因坚持要完成使命(把馈赠送交保罗)而几乎死去(见该节注释)。此说又假定了在以巴弗提生病期间保罗曾与腓立比人互通消息。但以巴弗提在途中病倒的消息也许在他未抵达保罗所在地时已传到腓立比人的耳中;而以巴弗提知道腓立比人晓得他病倒了这消息也不一定是从腓立比人给他或保罗的信得来的。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假定在以巴弗提抵和保罗写信之间相隔一段颇长的时间,才可以将四章十至二十节看为原信的一部份(即是与前三章半同属一封信)。不但如此,四章十至二十节不大可能是一封独立的多谢信,因为一章十二节反映腓立比人对保罗的处境甚为关注,所以保罗不大可能会只告诉他们他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知足(四11-12),而等到第二封信才告诉他们他的境况如何(一12-26)。
   至于保罗为何把“致谢”一项留到信末,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第一,保罗写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多谢腓立比人的馈赠,而是要劝勉他们同心合意兴旺福音;因此他先按腓立比教会的需要提出劝勉和警告,然后才正式向他们致谢(虽然一5及二25-30已暗示他们的馈赠)。第二,保罗对金钱的事相当敏感,尤其是对于接受教会的资助感到尴尬,所以把致谢的事押后到信末才处理。其实,认为“致谢”必须放在书信的开首可能只是现代思想的一项假设;腓立比书即或是一封复合书信,编者显然也不觉得把致谢放在信末会引起任何问题。
   以上的讨论显示,支持腓立比书为复合品的理由并没有说服力。不但如此,这看法本身更含有一些困难。例如:(一)认为第三章是从另一封信加插进来的学者,对于这“片段”在何处开始及何处结束并无一致的意见(三1a,三1b,三2?四1,四3,四9?),仅此一点已足以使人对这理论产生怀疑。(二)若腓立比书是由三封信组合而成的,那么编者就是把其中至少两封信的一些部份删去了(如卷首问安、感谢和信末的祝福)。但编者是根据甚么标准来把一些部份删去的?他既然认为原来那些信札有近乎圣经的地位,怎会如此随意地删减(或增添)?(三)既然三章一节和四章四节衔接得那么好,以致三章二节至四章三节被认为是后来从另一封信加插进来的,那么编者在试图把几封信熔合为一的过程中,怎会竟然将三章二节至四章三节此段放在它现在的位置?(四)照样,编者为甚么要把四章十至二十节的多谢信放在最后?由此可见,这些编纂理论并不能真正解决信中内容的组织和次序的问题,只是将问题从保罗移到一个不知名的编者身上,并且引起如上述一些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五)这些理论往往涉及根据分析得来的书信,将保罗跟腓立比教会的关系的发展过程构造出来,但这种做法的臆测成份甚高,缺乏经文的证据支持。
   另一方面,腓立比书本身不乏支持它是一封完整的信的证据。例如:(一)在第三章和其余三章之间有一些共同的主题:谦卑及自我降卑(二3、7,三8、12-15)、接受苦难(一29,二17,三10)、在基督徒生命中奋力前进(二12-14,三12-16)、对读者表现喜乐和信任(二2,四1)。(二)二章六至十一节和三章二十至廿一节之间在字汇及观点上有显著相似的地方(详见三20-21注释第382注),这表示保罗在后一段可能是故意重复前一段所用的一些字。(三)二章五至十一节还有另一些字在第三章再次出现:“有……意念”=“想”(二5,三15)、“认为”=“当作”(二6,三7-8)、“成为”=“是”(二7-8,三6)、“被发现为”(原文二7,三9)、“死”(二8,三10)、“十字架”(二8,三18);“天上的”(二10)和“天上”(三20)是同字根的。(四)“行事为人=过公民的生活”(一27)与“公民〔权〕”(三20)二字的原文在保罗书信中只在这两节出现;保罗在信中不同的两部份用了同一字根的两个非常罕见字,此点尤其值得留意。以上数点表示,在第三章和书信其余的部份之间,有这些字汇或观念上的联系,因此不应把第三章抽离其余的部份而视之为单独的一封信。(五)在四章十至二十节和一章三至十一节之间亦有一些相同的思想:两段都提及腓立比人是保罗在福音事工上的伙伴(一5,四15),两段都强调腓立比人作保罗的福音伙伴,或“在捆锁之中”(一7)或在“患难”之时(四14),两段都提到他们从开始就与保罗这样合伙(一5,四15),两段分别提到他们彼此关心(一7,四10)。书信的首段和末段这样前后呼应,将整封信连为一体。
   基于以上的讨论,笔者赞同并无足够的理由使我们对腓立比书的完整性产生怀疑。此立场与腓立比书古卷的历史相符,因为就抄本的证据而论,从开始就只有一卷腓立比书,就是新约正典里的腓立比书(尽管载有此书的最早古卷的日期约为主后二百年)。

叁  腓立比城
   腓立比城位于马其顿省的东部;在它的东南约八英里(十三公里),就是它在爱琴海岸的港口尼亚波利(参徒十六11)。从亚西亚直通往西方的主要陆路干线(依格那吉亚路)直接通过腓立比城,因此这城占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腓立比的原址只是个小村落,名为“水泉”。主前361年,在一位被放逐的雅典演说家加里斯特都的领导下,离岸不远的一个名叫他索斯的岛屿上的人来到水泉定居。数年后(主前35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主前359-336,即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为要控制水泉附近的金矿,将该处扩大,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称它为腓立比(即腓力的城)。主前168年,罗马于必拿之役击败马其顿,次年将马其顿王国分为四个共和国,最后又于主前148年将马其顿吞并,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那四个共和国变成省内四个地区;腓立比属第一区,此区的首都为暗非波里(参徒十七1)。为要巩固他们对这新省份的控制,罗马人建筑了一条行军大道,即上面所说的依格那吉亚路;此路从亚得里亚海岸的亚波罗尼亚(与徒十七1所指的不同)及地拉居暗,直至帖撒罗尼迦;后来延伸至腓立比及其海港尼亚波利,最后再延至拜占庭。
   主前42年,在有名的腓立比战役中,安东尼及奥他维安将行刺西泽大帝的布鲁特斯及加斯乌士打败;安东尼把一些罗马兵士安置于腓立比,该城成为罗马的殖民地。主前31年,奥他维安于雅克甜之役打败了安东尼及克丽佩脱拉的联军;次年,他将一些被解散的安东尼军队安置在腓立比。此外,他把意大利一些亲安东尼份子的产业褫夺,让他自己的一些兵士安顿在该处,而这些被逐离开意大利的人,部份亦是来到腓立比居住;奥他维安将腓立比改名为“犹里亚腓立比殖民地”。三年后,奥他维安取得亚古士督之衔,腓立比的名称遂亦扩充为“犹里亚亚古士督腓立比殖民地。”
   这尊贵的名称带来许多权利,其中最可贵的是“意大利权”,就是说,殖民地的居民所享受的权利,跟意大利本土的居民一样。罗马殖民地的居民本身有罗马公民的身份;殖民地的政制跟罗马城一样,以两个联袂执政的裁判官为首,在腓立比的情形也是这样(徒十六22、35、36、38)。罗马殖民地的裁判官,像罗马本身的裁判官一样,有“法警”做他们的侍从,这些法警带一束束的棍子,那些棍子就是他们的职位的标志。在腓立比出现的那些“警官”(徒十六35、38,现中),原文的名称直译的意思就是“带棍子的人”。路加对腓立比城的地位,以及裁判官在保罗和他的同工被控告及最后获释一事上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刻意地详加描述;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因为保罗在腓立比的遭遇的意义,和该城的特殊地位很有关系──他现在来到一个罗马人的社会,而他所遇到的困难是他以往在别些罗马殖民地(彼西底的安提阿和路司得)没有遇见过的,就是在城巿的官长面前正式被起诉。
   路加不但指出腓立比“是罗马的殖民地”,并且描写它为“马其顿地区的首要城巿”(徒十六12)。一些经文批判学者认为原文应改为“马其顿第一区的一个城巿”(现中),这样才与历史事实相符。但鉴于前一个说法有极强的抄本证据支持,因此可能应加以保存,只是将“首要城巿”解为“ 一个有领导地位的城巿”。无论如何,使徒行传的记载反映了腓立比人对他们身为罗马公民所感到的自豪(徒十六21);保罗在信上称读者为“腓立比人”所用的那个字,以及“行事为人=过公民生活”和“公民〔权〕”等字(分别见四15,一27,三20注释),都会唤起他们的罗马公民意识,因此是他们会特别欣赏的。
   腓立比的居民包括多种人:有原来在当地居住的特拉吉亚人,有加里斯特都和腓力二世带来的希腊人的后代,有安东尼和奥他维安所安置于该处的罗马殖民。照样,他们的宗教混杂了特拉吉亚本地固有的神明、希腊和罗马的众神、东方输入的诸宗教,以及罗马皇帝教,其中以后者尤为盛行。

肆 腓立比的教会
   保罗在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上,忆述他和西拉及提摩太起初如何将福音传给读者,并提及他们在来到帖撒罗尼迦之前,曾在腓立比“受迫害、受侮辱”(帖前二2)。关于保罗及其同工到腓立比及在当地设立教会的经过,使徒行传第十六章有较详细的报导。
   耶路撒冷会议结束后,保罗挑选了西拉作他的伙伴,开始他第二次的布道旅程。他们的行程经过叙利亚、基利家及南加拉太;在路司得,提摩太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保罗原来的计划似乎是西行,向亚西亚的以弗所进发,但在圣灵的干预和引导之下,他们转而从以哥念或彼西底的安提阿北行,直至爱琴海岸的港口特罗亚(徒十五40-十六8)。在这里保罗看见异象,听见了“请你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的呼声。作者路加继续说:“保罗见了这异象,我们就认定是上帝呼召我们去传福音给他们,于是立刻设法前往马其顿”(徒十六10)。这是使徒行传第一段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的记载(徒十六10-40),表示作者有份参与所记载的事。作者描写他们在腓立比传道的经过时,把重点放在四件事情上。
   (一)吕底亚信主(徒十六13-15)。保罗在外族城巿传道时一贯的做法,是首先在安息日进入会堂,以犹太人及敬畏上帝的外族人为传福音的对象(参徒十三5、14,十四1,十七1-2、10)。但在腓立比,犹太人的数目似乎极少,以致他们不可以有会堂的崇拜(起码人数是十个男丁)。不过,在城外,在干改特士56河边有一个给犹太人祈祷的地方;安息日有些妇女在那里聚集祈祷,保罗就向她们传福音。其中一位敬畏上帝的外族妇人吕底亚和她一家都信了主,成为腓立比教会的核心份子,她的家也成了腓立比教会的聚会处(徒十六40)。由于吕底亚是个商人,她的家会有奴仆和其他人,因此可能单是她的“一家”已经人数不少;她还可以透过她的商业关系,使保罗及其同工得以接触一些与犹太教无关的外族人,因而扩阔他们的工作范围。在马其顿,妇女的地位很高,影响力也很大;她们不但在腓立比教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亦参腓四2-3),马其顿的其他两个教会──在帖撒罗尼迦和比里亚──同样分别包括“不少显要的妇女”和“高贵的希腊妇女”(徒十七4、12)。腓立比教会对保罗表示关心的行动(腓四10、15-16),可能大部份是由教会内的妇女带动的。
   (二)保罗与西拉被囚(徒十六16-24)。保罗从一个被巫鬼附、因而藉占卜使她的主人们发大财的婢女身上将鬼赶出;她的主人们因保罗断了他们发财的门路,便把他和西拉(在四个宣教士中,只有他们二人是十足的犹太人)拉到裁判官面前。保罗在外族城巿中传道常遭犹太人反对(参徒十三45、50,十四2、5,十七5、13);这是保罗首次与非犹太人的团体发生冲突,因此后者的敌意很自然地采取了在城巿官长面前起诉保罗的表达方式。59保罗和西拉被控以双重的罪名:他们引起骚动;他们又企图传一种罗马法律所不容的外来宗教。这双重控罪的特别处,在于第二项控罪起用了不用已久的「互不相合的原则」,60而且此项是和第一项控罪分开的(即不是因保罗所传的外来宗教引致犯法的行为,而是因为这宗教本身是罗马的法律所不容的)。61在众齐起攻击之下,他们被裁判官施以棍打,然后被押入内监,两脚更拴了木狗;保罗在他的信上提到在腓立比“被害受辱”(帖前二2,和合;参腓一30),很可能就是指这次的经历。从婢女的主人们所用的控词,我们不难看出一种反犹太的情绪;这与犹太人祈祷的地方在城外(徒十六13)62的事实相符。他们的控词似乎亦暗示他们晓得罗马皇帝最近企图遏阻犹太教蔓延而作出的努力:革老丢曾于主后49年下令驱逐所有犹太人离开罗马(参徒十八2),虽然在当时及其后都并无喻令禁止犹太人从事使人归化犹太教的活动。腓立比人对犹太人的敌意,可能就是腓立比教会继续受到不信者攻击的部份原因,因教会和那些犹太妇女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因此保罗在信上一再呼召他们要站立得稳(一28-30,二15-16,四1)。那个控词可能还反映了另一件事实:保罗及其同工曾努力地公开在城中向外族人(包括罗马人)传福音,虽然使徒行传本段对此无明确的记载。
   (三)狱吏全家信主(徒十六25-34)。保罗和西拉在半夜“祈祷歌颂上帝”时,忽然发生大地震,监门全开,囚犯的锁链都松了。狱吏以为囚犯皆已逃脱,正要引咎自刎,幸而保罗及时制止,并把他和全家带领归主。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本段只是传说,它在题材上亦与其他的一些记叙(如一世纪的希腊作品约瑟遗训)有相似的地方,但路加显然认为他所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事。
   (四)官长请求离境(徒十六35-40)。次日早晨,裁判官派法警来释放犯人,但保罗提出抗议,指出他们是罗马人,却未经审问而被施以棍打和被放在监里,现在非要裁判官亲自来领他们出狱不可!保罗和西拉在前一天被拉到官长面前时可能已宣告他们的罗马公民身份,不过这事实在一片扰嚷声中被忽视了;但是他们如今在较安静的环境下再次抗议,裁判官是无法不加理会的。保罗这样要求他们公开道歉,一方面为要确保腓立比的信徒不会蒙受与犯人有染的恶名,另一方面也是为要保障他日后与罗马官方的关系不会受到一个不清白的“记录”影响。在裁判官的请求(不是驱逐令)下,保罗和西拉便离开了腓立比。
   提摩太与保罗及西拉同行(参帖前三2),但路加很可能留在腓立比照顾这个初生的教会。使徒行传首段用“我们”的记载是以腓立比结束(徒十六17-40),第二段用“我们”的记载则以腓立比开始(徒二十5);这似乎表示,保罗离开腓立比时,路加没有同行,到保罗在第三次旅程经马其顿回耶路撒冷时,路加才再与他同行。倘若路加在其间的七八年都一直在腓立比的话,他可能已成为腓立比教会的份子,甚至有可能代表腓立比教会和其他教会的代表一同将外族信徒的捐项带往耶路撒冷。无论如何,腓立比教会与保罗一直维持非常好的关系:他们一再资助保罗(见四16注释);保罗于第三次旅程时曾两度重访腓立比(徒二十1-2、3-6),第一次重访腓立比时正值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非常紧张(参林前十六5;林后二13,七5-7),但保罗与马其顿的众教会的关系则保持和善(参林后八1-5)。腓立比书洋溢保罗对腓立比教会的欣喜和感激之情(一4-5,四1、10、15-18)。约半个世纪之后,腓立比教会曾照顾往罗马受刑的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士每拿主教保利革在致腓立比人的信中(一1、2)曾就此事,并因他们坚稳的信心继续结出果子,表示欣喜。

伍 书中所见的假师傅
   在腓立比书第三章,保罗两次提及一些假师傅(三2、18-19)。本节要讨论的问题分为两部份:首先,这里提及的假师傅是同一班人还是两班不同的人?其次,他们是甚么人?一个初步的问题是本章的假师傅跟一章廿八节那些“反对你们的人”有何关系;不过,这个问题较为简单,有关的讨论和答案见一章廿八节的注释。
   不少学者认为本章的假师傅只是一班人,至于他们的身份则引起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可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的看法认为他们是犹太人或犹太主义者(即是鼓吹外族信徒须受割礼才能得救的犹太基督徒)。按此了解,他们以肉体上的割礼夸口,保罗则以基督为夸耀的根据(三2-4);他们以自己犹太人的权利为“有益的”,保罗却因基督的缘故把这一切当作有损的(三5-8);他们追求以律法为本的义,保罗的义却是上帝的恩物(三6、9);他们自称因遵行律法而得以“完全”,保罗则否认“完全”是可在今生达致的目标(三12-16);他们企图完成律法的“目的”(参罗十三10),但其实他们的“结局”是灭亡(三19a);他们的“神”是有关“肚腹”的饮食的条例(三19b);他们的“荣耀”(即他们所夸耀的割礼)其实是他们应以之为耻的“赤体”(三19c;“赤身”与“蒙羞”于弥一11及鸿三15连出现);他们所想的是“地上的”神治的犹太社团(三19d)。但这种看法至少有二点困难:(一)保罗在其他书信中从没有认为犹太人危害教会的平安和合一而跟他们辩论,这是反对把本章的假师傅视为犹太人一项有力的理由。(二)犹太人或犹太主义者难与纵欲的行为拉上关系,因此支持此说的学者必须放弃第十九节最自然的解释(指纵欲主义者),而另外加以较为牵强的解释。
   第二类解释把本章的假师傅认同为诺斯底派。按一位学者的了解,他们是犹太基督徒,他们自称已完全地成全了律法(尤其在割礼的事上),因此自夸有特别的属灵质量(三2-6);他们又自称已达到“完全”的地步,因他们拥有圣灵,并且已经复活;这种“极端化和属灵化的末世观”是典型的早期基督教诺斯底派的产物。保罗反驳说,复活是将来的事,现今我们必须有份于基督的受苦与死亡(三10-11);他称他们为“十字架的仇敌”,因他们不接受苦难并拒绝否定自己的荣耀,又自称与上帝联合(三18-19),但保罗则坚持,我们的国不在地上,乃在天上,此国尚未来到(三20)。此说的困难在于:(一)经文并无表示那些假师傅自称他们已成全了律法;(二)将复活的盼望灵意化地解为已在现今实现,这做法难与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拉上关系,因为在今世达到一种属灵的境况跟虔守律法是属于不同的世界;(三)三章十八至十九节最自然的解释是指生活行为方面的事,此说的作者认为这些话只是反映了保罗驳斥那些假师傅的高傲的属灵宣称时所表现的激情,而并不真正表示他们的行为是可耻的,这看法毕竟缺乏说服力。
   另一位学者同样认为第三章的假师傅是犹太基督徒;他们以受割礼为属于“犹太基督徒诺斯底团体”的标志,在保罗的教会中进行为此团体宣传游说的工作。腓立比书三章三节所反映的背景,并不是他们要求腓立比人受割体,而只是他们以自己的割礼夸口,即表示他们是犹太人。三章八至十六节清楚表明他们是诺斯底主义者:他们炫耀自己的“知识”(参三8),并自承已经从死里复活(参三10);他们已经“完全”(参三12、15a和合),他们获得了上帝完全的“启示”(参三15b,“指示”原文为“启示”)──保罗在第十五节是以讽刺的口吻套用了他们的词汇。此外,他们又否定十字架(受苦)的神学:由于他们已复活得享新生命,因此他们有完全的“自由”,在“性”与“食”这两方面完全不受管制(三18-19)。保罗则强调末日的盼望,我们现在卑微的身体等候主再来时的荣耀改变(三20-21)。这个看法最大的弱点,在于它忽视了三章二至九节所反映的犹太成份:那些假师傅“行割礼”,以“肉体”夸口,自认属于选民行列的以色列人,追求根据守律法而得在上帝面前为义者的地位──这一切都表示他们是一种犹太基督徒的宣教运动,在这些方面与保罗在加拉太及哥林多所遇见的相同。此说的作者将那些假师傅描写成诺斯底主义者之际,便对保罗强调他们的律法主义此点作出了难以令人信服的解释。
   对这第二类看法一个一般性的评语,就是那些假师傅(按此理论)自认为已臻完全此点并不足以表示他们是诺斯底主义者;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显出诺斯底主义的一些特征,如二元论、基督幻影说、知识比爱超胜等看法。有释经者甚至断然地说:“本章〔腓三〕完全没有显示它〔诺斯底主义〕的任何特征”。
   第三类解释认为本章的假师傅是一些犹太基督徒宣教士,他们接受耶稣是“神人”的神学观念。此说的出发点,是他们跟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那些敌对保罗的人是同一班人:他们同为“希伯来人”(腓三5;林后十一22),他们是“作恶的”或“诡诈的工人”(腓三2;林后十一13)。在他们眼中,耶稣是个“神人”,祂继续了由摩西开始的一系列的古代英雄;而地上的基督所拥有的能力,可以透过圣灵成为耶稣的跟从者所有。换言之,他们也可以成为“神人”,可以克胜地上生命的“死的形状”而获得基督的能力,此能力的标志就是他们自觉在生命中得胜及被高举;但苦难则使上帝的使者及其信息成为不可信的。这些人的基本错误,在于把信徒的生命描写为在今生便得胜与得荣耀的生命。他们在保罗的教会中进行游说,要信徒接受割礼而藉此达到完全的地步,同时藉此免受犹太人的逼迫;他们又鼓吹纵欲主义,因他们认为基督徒是已经复活的属灵人,他们跟苦难全无关系。但是从腓立比书本身我们很难看出那些假师傅是持“耶稣是个神人”的观点的,因为经文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提示。经文也没有提示他们有夸自己的“神人”本领,如“异象和启示”(三15b不是针对假师傅而说的)、“善于辞令”、气慨不凡等(参林后十二1,十一6,十10)。此外,这类看法和第一、二类看法同有一个弱点,就是把从本章看出来的错谬教训、态度或行为全部归在同一班人身上,这做法实有商榷的余地。
   照笔者看来,腓立比书三章二至廿一节明显地分为三段,保罗在其中分别对三个不同的问题(或三种不同的错误态度或教训)作出反应。这三段是:三章二至十一、十二至十六、十七至廿一节。在头一段,保罗以鄙夷不屑的口吻提及那些假师傅,然后根据他自己的经历驳斥犹太律法主义者的谬误。他只是要读者“提防”他们,也没有对他们提出严厉的控诉或斥责(参加一8-9,五12),这似乎表示那些假师傅是一种可能或将要临到的危险,但暂时尚未深入读者当中。第二段的性质从首段的争辩改为劝勉(“弟兄们”,13),保罗以第一人称(“我们”,包括他自己,15)的温柔语调讲话,表示他现在不再是为了针对一些假师傅(“别人”,4)而辩明真理,却是在帮助腓立比教会中对“完全”的看法有所偏差的信徒。与此相符的一点,就是虽然他在首段亦有以自己为例,但前一段所说的是他如何放弃了他过去在犹太教中的成就(针对律法主义),本段所说的却是他现今如何存不断追求的态度来过他的基督徒生活(针对自认为“完全”的信徒)。第三段虽然继续用劝勉的口吻(“弟兄们”,17),但保罗似乎又再换了一个话题;87他现在所关注的是一些他称为“基督十字架的仇敌”可能对腓立比人产生的坏影响。像第一段那些假师傅一样,这些“仇敌”是一种可能或将要临到的危险,他们不是已经在腓立比人当中(见三18注释),更不是腓立比教会内的信徒。
   接受了这个基本了解后(即本章的三段分别处理三个不同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三章二节和三章十八至十九节那两班人的身份。关于第一班人,上文已对他们是“神人”宣教士或是诺斯底主义者的看法提出疑问;真正的选择是认为他们是犹太人或是犹太主义者。不过,认为他们是犹太人有以下的困难:(一)如上文指出,保罗在其他书信中从没有视犹太人为危害教会的平安与合一,因此跟他们辩论。(二)就使徒行传的证据所及,在腓立比并没有犹太人的团体。虽然可能有犹太人从别个城来到腓立比,但在这情形下,他们采用的手段通常是公开的逼迫,或至少煽动别人进行逼迫(参徒十四2、5、19,十七5、13,十八12),但保罗在此要腓立比人提防的,主要是靠受割礼及守律法得称为义的错谬教训。(三)“妄自行割的”(和合)原文是个侮辱性的字,具诋毁和藐视之意;这字不大可能是指犹太人。因为保罗书信中(包括帖前二15-16一段)没有用这种言语描写他肉身的同胞(参罗九3:“我骨肉之亲”);他提及犹太人的割礼时都只是用以事论事的口吻(腓三5;罗三1,四11-12,十五8;林前七18-19;加五6),甚至当他将犹太人的割礼和基督徒所经历的属灵改变作比较时,仍然没有把前者眨抑为一种“自割”的行动(参现中)。另一方面,保罗对那些以割礼为得救的必备条件而把它强加于外族信徒身上的犹太主义者,却是嫉恶如仇(参加一8-9),恨不得他们“把自己阉割了!”(加五12)。这讲法与称他们为“妄自行割的”可说同出一辙。还有,这里的假师傅被称为“作恶的”,跟哥林多那些“诡诈的工人”相似(林后十一13),后者也是犹太主义者。这两点都支持本章(腓三2)所指的是犹太主义者的看法。
   那些“基督十字架的仇敌”又是甚么人呢?(一)把他们看为犹太人或犹太主义者将会涉及一些非常牵强,而且简直不可能的解释。因为倘若严守律法所定的饮食条例等于把自己的肚腹当作上帝,那么保罗在归主前就是犯了此罪,但保罗说他那时“按律法上的义来说……是无可指摘的”(三6);保罗从来没有丝毫地暗示任何人要以自己的割礼为羞耻,而且“羞耻”一字原文在新约中没有一次是具体地指一个人身体上的私稳处(受割的部份)。(二)他们是非基督徒的可能性不及他们是基督徒的可能性大,因为“行事为人”与“行”(三18、17)在原文是同一个字,后者显然指基督徒(不过同一个字于弗二2,四17是用在非基督徒身上);保罗较可能是因自认为基督徒的人犯罪而流泪(参徒二十31),过于因不信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难过(参罗一24-32,但亦参九1-3);若他们是不信主的人,称他们为“基督十字架的仇敌”变成很平凡的话,并无特别意思。(三)把他们看为信主的诺斯底主义者或是有诺斯底色彩的基督徒纵欲主义者的困难,在于经文本身(三19)并没有显示他们有诺斯底主义者的特征(参本节第三段〔即第二类解释〕的讨论)。笔者认为正确的解释,就是(四)把他们看为名义上是基督徒的纵欲主义者。这看法不但容许三章十九节的话保持它最自然的意思(见该处注释),并且有下列的事实予以支持:保罗在罗马书十六章十八节提到一些“只服事自己的肚腹”的人,他们很可能是纵欲主义者;这里所指的人被描写为“以肚腹为神”(此翻译见下面注译),跟罗马书那班人非常相似。此外,保罗在本章先后警告读者防备犹太主义者(三2)及纵欲主义者(三17-21)的做法,在加拉太书第五章有另一个例子(比较五1和五13)。
   总括本节的讨论,腓立比书第三章所说的假师傅,是两班不同的人;他们分别是犹太主义者(三2)和纵欲主义者(三18-19);他们都不是在腓立比教会里面的。至于三章十二至十六节所反映那些自认为已经完全的人,他们不是另一班假师傅,而只是腓立比教会内一些不成熟的信徒。

陆 写作的地点和时间
   保罗写腓立比书时是个囚犯(一13-14、17)。按使徒行传的记载,他曾四次被监禁:首次到腓立比时(徒十六16-40),在耶路撒冷(徒廿一33-廿三30),随后两年在该撒利亚(徒廿三33-廿六32,廿四27),再两年在罗马(徒廿八16-31)。腓立比书显然不是保罗首次坐监时写的。传统的看法认为本书是保罗在罗马坐监时写的;但近代不少学者支持另外的立场,认为此信的写作地点是该撒利亚、以弗所、甚或哥林多。下文将依次对这几个可能性逐一讨论。

罗马
   从二世纪(马吉安的腓立比书序言)开始,到十八世纪末,罗马一直被公认为腓立比书的写作地点。不过,这悠长的传统所构成的外证似乎并无可靠的数据作为基础,因此,传统的看法是否正确,必须由腓立比书的内证来断定。
  ……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