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汤朴威廉选集 联系客服

原价
¥65.00
销售价
59.80
  • 累计销量0
  • 浏览次数1816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802544536 【英】汤朴威廉William Temple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11 16
商品细节

 本选集材料计分为四部,包括汤朴关于哲学及宗教问题的重要作品。第一部除第一章选自创造性的心智(Mens Creatrix)一书外,自第二至十二章均选自自然,人类与上帝(Nature, Man and God, 1935)。此书为汤朴于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四年应季富得讲座约请在格拉斯哥大学发表的讲稿,可说是作者生平最重要的著述,亦即本选集的骨干。第二部第十三,十四,十六诸章及第三部第十八章选自真理基督(Christ the Truth, 1924)一书;第十五及十七章选自基督中心论(Centrality of Christ, 1936)一书;第三部第十九章选自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Christian Faith and Life, 1931)一书;第二十章选自牛津学人言论集(Foundations, 1912);第廿一章为作者于一九三七年第二届世界信礼大会所发表开幕词的讲稿,选自信礼(Faith and Order, 1937)一书;第四部第廿二章亦选自自然,人类与上帝一书者。前述读约翰福音札记及基督教与社会秩序二书已有中文译本,前者于一九四六年,后者于一九四九年由先生译出,故未收入于本选集。

作者简介

 汤朴威廉,英国第98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在宗教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领导教会的实际工作方面,他对世界基督教合一运动做出贡献。

目录

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序言
编译汤朴威廉选集序
编例 
汤朴威廉选集导论
第一部 哲学与自然神学
 第一章 哲学,它的性质与方法
 第二章 自然神学与启示神学的区别
 第三章 哲学与宗教间的紧张关系
 第四章 笛卡尔的思想
 第五章 数学、逻辑与历史
 第六章 我们所领悟的世界
 第七章 过程、心智与价值
 第八章 自由与决定论
 第九章 内蕴者的超越性
 第十章 超越者的内蕴性
 第十一章 圣礼性的宇宙
 第十二章 自然宗教的贫乏
第二部 耶稣基督
 第十三章 耶稣基督的神格
 第十四章 基督的位格
 第十五章 道成肉身论
 第十六章 赎罪论
 第十七章 罪与赎罪论
第三部 圣灵与教会 
 第十八章 圣灵与教会
 第十九章 生命中的圣灵
 第二十章 论教会
 第二十一章 同归于
第四部 其他
 第二十二章 永生的道德与宗教条件
附录一 参考书目表 
附录二 译名对照表
附:基督教与社会秩序 
 导读
 第一章 教会有何资格过问世事?
 第二章 教会血该如何介入世事?
 第三章 教会过去曾否积极过问世事?
 第四章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一)基本的原则
 第五章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二)间接的原则
 第六章 自然秩序与自然原则的优越地位
 第七章 当前的任务
 附录一 个改良社会的方案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书目

试读

汤朴威廉选集导论 

许牧世  

 汤朴威廉(William Temple)为英国第九十八任坎特布雷大主教(1942——1944),生于一八八一年,死于一九四四年。在宗教哲学史上,汤朴威廉的名字无疑地将与历代的许多宗教哲学大师同其不朽。在领导教会的实际工作方面,他对世界基督教合一运动的贡献特大,为世界信礼大会主要领袖,大会的整个工作方针大部分是他所策划的。他始终有一个信念,即教会必须合一,亦必能合一。对于基督教与社会改造问题,他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主张。

 

 汤朴威廉的父亲汤朴腓勒德力亦曾任坎特布雷大主教职(1896——1902),在英国历史上父子先后任坎特布雷大主教的事并无前例。腓勒德力为十九世纪后期杰出的宗教领袖之一,其神学及哲学思想在当代思想界有崇高地位。威廉幼年时代的教育得力于乃父者至大,父子关系之密切,从以后发表的信件中可以看出。 


 威廉自幼爱读哲学书籍,十五岁开始研究柏拉图哲学,十七岁开始读路克惹丢(Lucretius),康德(Kant),及哥尔利之(Coleridge)诸家著作,这一时期他常与父亲通信讨论哲学问题,比较康德及哥尔利之思想。在某次父亲给他的信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你比康德已更深入一步了,试找出你和他的不同点,然后告诉我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又在另外的一封信中说:“你觉得柏拉图从上帝得到的启发和以色列人所得到的相同,这一点我很同意。”足见父子对哲学问题同感兴趣,亦同样无顾忌地提出新的见解。腓勒德力对儿子在学问上的钻研除了不断地鼓励及指导外,有时亦加警告。他曾对威廉说:“你对各种学问的钻研若非持守小心谨慎的态度,恐怕将贬低了你对上帝的观念。”
和他父亲一样,威廉从洛基维公学转入牛津的波里奥学院,在该院毕业后即被任为牛津皇后学院哲学讲师,那时候他才二十岁,在校中每作哲学问题演讲,极能吸引听众。一九一○年汤朴威廉离开牛津,任雷普敦校长,以后又转任圣詹姆士堂及威斯敏士特牧职。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声誉卓著的作家,思想家,及宣教士。一九二二年汤朴威廉四十岁时,受任为孟撤斯特主教。以后又调任约克郡主教,一九四二年始继任为坎特布雷大主教,成为全英教会实际上的最高领袖。 


 汤朴未出任教会牧职之前曾在牛津十年(四年当学生,六年当讲师),这段期间他曾受严格的哲学训练;他以后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哲学意味。研究汤朴学说的学者多同意他的思想受三个人影响最深,这三个人即约翰福音作者,柏拉图,及近代诗人白朗宁(Browning)。若从纯哲学方面说,黑格尔对他的影响亦极重大。他的哲学方法极接近从黑格尔观念论演变出来的辩证唯物论。他认为单独地应用演绎法或单独地应用归纳法都不可靠。演绎法的困难在于大前提(即一般的通则)之不易建立,而归纳法的困难在于固定根据(即多数个别事件)之不可得,无法去归纳结论。他的方法乃是:“继续不断地寻求一般通则,承认它们为结论,或接受它们的定义为定论,但当对个别事件有了新的理解之后,即须以之作为更变通则的根据。”又说:“让一般的通则不断地帮助我们去理解各别情形,而对每一个别事件的更深理解,又可影响到通则的修正。”这是从“单一”到“众多”,然后从“众多”再回到“单一”,不断地往还伸缩的辩证方法。在论哲学的性质与方法一文中(见本集第一章),他明白地说:“哲学的目的在理解各个别事实,并观察那使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统一原则,哲学并不以基本的原则为根据,亦不以它为目标,而是容许个别的和一般的,差异的和统一的,部分的和全体的,在心智的营造中互相影响着,直到所有的事实都清楚地交织在一个系统上。”他同意柏拉图的说法,认为所谓辩证论者就是那能够“观察事物的联系的人。” 


 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汤朴亦有卓越见解(详本集第三章)。他承认宗教与科学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紧张的关系,但认为这种紧张关系非但必要,且对双方面都有裨益。至于双方面关系之所以紧张,主要原因在于“宗教所最先确信的,正是科学的最后问题。”宗教以上帝为中心,以上帝的目的及意志作为宇宙万有的根据;它在信仰中追求真理,目的在崇拜,它绝不怀疑所崇拜的对象。科学则不然。科学的目的为了解现象,在未明上帝存在问题之前,它不愿,亦无法进入宗教活动中去体验宗教,因此,它就不能对宗教的真实性作最后的判断。它往往要等到对某些事物不知如何解释的时候,才愿意想到上帝。另一主要原因乃宗教往往肯定了一些属于科学特殊范围内的问题,忽视科学在它范围内从事探讨的方法,这种态度很引起科学的反感;而科学的错误在于固执地认为凡它所不曾或不能考虑的问题,即不存在,而它的方法,乃是惟一的方法。诚然,科学的公式能够解释许多物理范畴内的现象;但若一个科学家在音乐上特别喜爱贝多芬的作品,他却无法以科学公式证明贝多芬的作品一定较萧邦或门得勒荪的作品为优。同样,科学的公式亦无法证明某一派的绘画比另外一派的更能表现人的情感。一个聪明的科学家决不仅仅按照一般所承认的科学公式去选择爱侣,或按照科学方法来对他的儿女表示情爱。 


 据上所述,汤朴认为宗教与科学的紧张关系殊难完全消除,但是这种紧张关系不必是有害的,因为它说明了彼此承认对方地位的重要性。廿世纪以来科学已渐知尊重心灵的活动及其创作能力,并逐渐放弃以物理范畴来解释心灵活动的企图。到了科学能够承认人类的宗教经验为一桩事实,即令这事实不是它的公式和方法所能解释的,亦愿承认那是事实时,科学就更能安于它自己的范围之内。
汤朴以“过程”(Process)一词解释宇宙,在这过程当中,组成世界的有四个阶层:最低层的为物质,以上为生命,再上为心智,最高一层为灵性。生命之出现是以物质为根据,正如心智之出现以生命为根据一般,而灵性亦藉心智以表现它的最高层的联系及统一的功能。较高的一层虽以较低的一层为活动的根据,但若没有较高的一层,那较低的一层即毫无意义。

 

 关于整个世界历史的意义,汤朴认为必须追溯到那最高的创造心智——一位有目的及意志的造化主宰——的作为,始能得到满意的解答。他曾以简单比喻说明这一道理:当我们欣赏一幅动人的名画时,若问为什么会有这一幅画,就得追溯到一位画家的心智,他的目的及意志,始能得到满意的解答。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主宰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宗教所追求的就是人的心智如何领会神的心智,人的目的及意志如何可以与神的目的及意志相一致,从而发生密切的联系,实现灵与灵之间的相通。 


 在宗教里面,人的最高本分为崇拜与顺服,因为人和神的关系是被造者和创造者的关系,只有在崇拜和顺服当中人始能与神有了灵性上的通往。人对神的认识和他对其他事物的认识绝不相同,因为神是具有“位格”的,人必须先与神有了灵性上的通往,始能对神有所认识。
关于基督的位格,神格及人性这一问题,汤朴认为历代神学家的解释都是不完全的,因为各种解释难免都受不同时代对神的不同观念所影响(详见本集第十四章)。因此,教会的首要任务乃在宣扬“道成肉身”这一件最重要的历史事实。根据汤朴的解释,全部历史过程必须以道成肉身这一事实作为中心,始能找出各部分的联系及意义。他引证保罗在歌罗西及以弗所二书所说的话:“万有靠基督而立”,“一切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参阅西一17;弗一10)。 


 一般承认汤朴一生对教会合一运动所贡献的,比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位教会领袖都大。他自己说过,一九一○年当他廿九岁时,他参加了在爱丁堡举行的世界宣教士会议,会中看见从各国各地前来参加会议的教会代表共聚一堂,互相交换经验,心中极受感动,自是以后他对教会合一运动的理论及实际下了很大工夫,一直到他死的时候,他还是普世基督教会协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筹备会的主席。 


 在论教会一文(见本集第十四章)中他说:教会是“基督所建立来传播及施行祂的拯救工作的团体”,是基督“无瑕疵的配偶”。因此“教会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不管教会的组织形式有多少种,不管它们解释基督的准确性有多大差别,可是因为它们都和基督结联,所以教会只有一个。”可惜地上的教会从未曾真正达到了“基督无瑕疵配偶”的地位,因为“人类的心从不曾完全为圣灵所占有。”组成教会的分子同时也是组成社会的分子,社会既然充满缺点,未能符合基督的标准,教会当然也还未能达于完全的地步。但地上教会并不是教会的全部。那完全的教会是“一切基督所选召来和祂结合的人的团契”,这团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死亦不能使它的分子分离;它以基督为惟一的元首。 


 汤朴认为地上教会之所以分裂,其原因在于人的固执和自私。每一宗派都以为自己已得到了真理的全部,也惟有自己所经验的,才算是真的和可靠的经验。这种分裂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第一,削弱了教会的见证。由于分裂,“教会既不能适当地事奉上帝,亦不能有效地服务人群——,不能成为人类社会各种分裂的补救。”第二,由于分裂,“每一宗派都丧失了某些灵性上的宝藏,没有一派能代表那完整的真理,因此,基督的完整真理从来不曾昭示于世界。”他认为这种现象是一切爱主的人所不应忍受的。 


 汤朴的理想教会就是一个完整的,“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的教会(见本集第十八章)。他引证保罗在加拉太书和歌罗西书的话,说明理想的教会应该是:“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没有种族国界之分;“不分化外人,西古提人”——没有文化背境之分;“不分自主的,为奴的”——没有社会阶级之分;“不分男的或女的”——没有性别歧视或成见。而替代这一切分裂的是“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这样的教会才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的身量。” 


 灵修方面,汤朴的重要著作有一九三九年出版的读约翰福音札记(Readings in St. John’s Gospel)。对于社会及政治问题,他亦时常发表议论。在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基督教与社会秩序(Christianity and Social Order)一书中,他提出了对社会问题的具体意见,认为基督教的原则为指导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原则,基督徒应当关心社会问题,如同他们之关心个人灵魂一样,对于社会上一切不公平现象,尤须努力纠正。 


 本选集材料计分为四部,包括汤朴关于哲学及宗教问题的重要作品。第一部除第一章选自创造性的心智(Mens Creatrix)一书外,自第二至十二章均选自自然,人类与上帝(Nature, Man and God, 1935)。此书为汤朴于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四年应季富得讲座约请在格拉斯哥大学发表的讲稿,可说是作者生平最重要的著述,亦即本选集的骨干。第二部第十三,十四,十六诸章及第三部第十八章选自真理基督(Christ the Truth, 1924)一书;第十五及十七章选自基督中心论(Centrality of Christ, 1936)一书;第三部第十九章选自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Christian Faith and Life, 1931)一书;第二十章选自牛津学人言论集(Foundations, 1912);第廿一章为作者于一九三七年第二届世界信礼大会所发表开幕词的讲稿,选自信礼(Faith and Order, 1937)一书;第四部第廿二章亦选自自然,人类与上帝一书者。前述读约翰福音札记及基督教与社会秩序二书已有中文译本,前者于一九四六年,后者于一九四九年由张伯怀先生译出,故未收入于本选集。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